物联卡消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黄智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已经30余年,近年来,黄教授利用AI技术,在社交媒体上自动识别精神、心理上需要帮助的人,根据危险级数自动提示义工组织。然后马上线上线下采取行动,据了解,目前已成功救援800人(次)
2018年,他通过媒体了解到微博“树洞”的存在,便萌发了通过AI技术进行自杀干预的念头。于是他开发了“树洞机器人”程序,这个程序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在几个较知名的微博“树洞”中搜索出表现出自杀倾向的留言者,并把预警通报推送给黄智生,数据抓取的准确率达82%。
什么是“树洞”?“树洞机器人”如何判断抑郁症?
从2015年起,计算机和逻辑学出身的黄智生跟北京安定医院展开合作,做抑郁症相关的研究,2018年4月,黄智生了解到一个名为“走饭”的微博和“树洞”的概念,账号的更新停留在2012年3月18日,最后的内容是“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条信息是通过微博的时光机定时发送的,“走饭”账号背后的年轻女生已经在3月17日的凌晨自杀身亡。即便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里,“走饭”的离世也不止一次被网友记起,很多人会在她的微博下留言倾吐自己的心事。如今,该微博下的留言超过100万条,转发达10.7万次。
什么是“树洞”?所谓“树洞”,传说古时候的人会把自己的秘密告诉树洞以吐露衷肠,而有自杀死亡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微博就好像是那些吐露情绪和愿望的“树洞”,这为采用人工智能及其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媒体做分析并提供自杀救助提供了可能性。 在新浪微博上,已有成千上万个“树洞”,也就是有几万个年轻人离开了。
而黄智生和志愿者发起的“树洞行动”,就是要实现机器人或者智能算法去巡视社交账号中的“树洞”,然后通过对这些“树洞”曾发过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解读这个人可能是谁,最后寻找他身边的亲人和好友进行预警,从而来阻止自杀。
因此,黄智生将开发的网络智能机器人命名为“树洞机器人”。
人工智能≠机器全能,光靠算法不行
说起来容易,要让计算机识别并理解人类的烦心事却并非易事。
如何让计算机判断一个人试图自杀、需要介入救助呢?每个人的表达都不一样。黄智生查阅国内外自杀手册,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自杀方式分类,从中提取自杀方式和自杀计划相关概念存入“树洞”知识图谱。除此之外,“树洞”知识图谱还覆盖痛苦表达、时间描述、地点描述等相关概念的描述。其中有两条基本要领:越紧迫越危险、越具体越危险(主要指时间越临近、自杀方式越具体越需要尽快介入进行救援)。
由此自杀风险分级标准也得以明确,按照风险层级从低到高,分为十级,六级(含)以上须每日通报。
2018年7月,树洞机器人001号正式上线,主要监控微博上的特定“树洞”,每天晚上九点左右,黄智生会将机器人发现的高风险自杀人群“树洞”监控通报发在群里,然后由志愿者组成的树洞救援小组,一起讨论并采取自杀救助行动,目前,树洞救援团已经对28人发送了关心信息,阻止超过1094次自杀,拯救了数以百计的生命,背后连接的是十数倍的人群避免了他们的痛苦。
机器人每天会监控到3000多条自杀微博,对应的风险等级为6~10级,这些微博大多来自晚上10时到午夜2时,女性的比例是男性的3倍。机器人每天会定位20多条,经过判断,有些选择报网警,有一些会动用救援团。
据了解,树洞救援团已经超过400人,成员主要分布在中国和欧洲。其中精神健康跟心理学专家接近60人,心理咨询师80多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对于非专业的志愿者,每周二晚上会通过专家线上授课的形式进行专业化培训,普及网络救援的基础知识。 为了让救人行动更加可持续,黄智生表达过希望成立康复基地的想法,帮助轻生或者患有抑郁症的人们在里面接受专业化的康复训练,同时培养他将来回归社会的基本生活技能。
关于人工智能专家黄智生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
于1994年获得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学位。
于2000年起,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任研究员。
2004起为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系的高级研究员。
2008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国际WIC研究院兼职教授,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教授、首席学科带头人,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客座教授,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职。
2004年,黄智生跟同事开始投入具体的应用系统,考虑怎么运用语义方法来提高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后来开始接触人工智能跟医学的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