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其所著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己初步涉及物联网概念。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识别技术中心的阿什通(Ashton)教授于1999年提出,当时定义的范围较窄,仅指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由此物联网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
但是尽管我国物联网技术起步较早,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实现,企业规模偏小。尽管我国有许多企业涉及到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但是规模普遍偏小,我国己经存在三个产业集群区域,但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效应还并不显著,产业联动效应还有些欠缺。并没有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应用型大型企业,很难通过应用技术带动我国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技术标准缺失。尽管我国在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的制定上享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应用技术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标准发展。由于行业标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相关产业产品化以及应用的工程化起到限制作用。
再次,缺乏完善的创新体系。尽管涉及到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的高校以及企业有很多,但还未能建立起以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科技成果向应用产品进化的程度较慢。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物联网技术的相关应用,但是应用数量较少,缺乏深层次的技术应用,很难对当前的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很难实现我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国内最大的物联卡交易平台:物联卡之家(www.1330.cn)指出,关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循五点指导思想:
1、整体思想。物联网产业运作要求不再孤立看待各成员,要将所有参与方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如传感器和芯片厂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他们之间存在着多种组织形式和依存关系。因此,活动不能只对局部利益有贡献而无益于总体利益,必须调动各方力量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2、动态思想。物联网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其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其与市场和技术的发展相匹配,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发展性,才有其存在的真实意义。因此,物联网产业的应在市场需求变化的引导下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和应用,使更加实用。
3、共赢思想。物联网产业从设备制造商、芯片商、应用开发商、到系统集成商、平台运营商都存在着多家竞争的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产业与产业合作模式,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方向的合作,使参与各方都能从中受益,营造产业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赢共荣的良好氛围。
4、核心能力思想。物联网产业中的成员只有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合作伙伴关系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建立合作关系不但不能以牺牲自身的核心能力为代价,还应积极吸取其他成员核心能力中的精华来补充和完善自身,从而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在相互的分工协作中,各成员应充分发挥核心能力,抓住机遇,抢占主导地位,在获取更多收益的同时引导和带动其他成员快速成长,使整个产业富有弹性、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5、优势互补思想。物联网产业的要求各参与成员深度挖掘各种有利资源和优势能力,在协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促进整体各项能力的共同进步,整合产业中的有益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应变能力和运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创造更丰富的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