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的地方就有垃圾。我国更是以实际行动在践行:每年产生近10亿吨城市垃圾,而且仍以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垃圾围城”的美誉俨然已全球遍享。
这还不算,每当严寒时节看到环卫工人吸着霾手脸通红,或是酷暑中头顶烈日淌着汗,或者更令人揪心的高速环卫事故,都让人唏嘘感慨。 拯救被垃圾污染的城市刻不容缓,如何让人从垃圾处理中一步步剥离出来是此次任务的核心。且看物联网技术如何让垃圾处理的物为比人为更精准、高效,甚至超越、颠覆。
圾分类注入新鲜血液
垃圾分类的核心是要给每个垃圾(谁都并非生来就是垃圾,所以此处实为每个物品)赋予一个身份标识,物联网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相较传统的识别技术(条形码识别、光学识别、生物识别)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信息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无需视觉读取,还为后续的垃圾清运和收费铺好路。
具体操作在源头识别上,嵌有RFID芯片或贴有电子标签的垃圾桶或废物箱,辅以读卡设备,无需人的干预实现对物品信息的自动识别、传输、处理。
垃圾清运和末端消化
在垃圾转运和定位、追踪方面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垃圾收运管理过程中,垃圾运输车辆管理、路线规划和优化都和具体的地理位置时空分布信息紧密相关,也是的GIS和GPS再次应用中相得益彰,彼此互补。通过电子围栏技术的应用,可以了解各类环卫作业车辆的线路轨迹、位置、速度等实时数据,达到对作业、运输过程监督的目的。
在末端处置环节上,主要是对各个处理场的生活垃圾量以及处理后残渣或副产品进行称量和品质监控,从而了解处理场所的处置负荷量、处置效果等。垃圾绿色智能收运体系将通过运用垃圾分类社会学专业方法动员、全链条智能分类收运体系建设以及多环节引入环保专业力量的方式,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表示:什么都挡不住万物互联、互通、互动的洪流,逐步构建垃圾处理系统的AI大脑,实现“人”的解放也必将成为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