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老翻译的切身体会说说吧。
我是学西班牙语的,80年代的大学生。从毕业后以翻译为业13年,然后转行人工智能,因为西班牙语算是小语种,就业优势大,我的大学同学到现在多数还在从事这个翻译行业,差别呢,就是当我已经年收入一二百万的时候人工智能,他们还在一万到一万五六月收入左右。
除了这个例子之外,还有一个例子可举。我公司有大量外文资料,以前都是找兼职翻译(一个月有四五个兼职翻译吧),但新版的谷歌翻译和微软翻译用上以后(两个翻译软件各有优势),我只需要一个专职翻译校对一下就够了。以前那几个长期做兼职翻译的,现在就用不上了。
不知道大家用过最早的数码相机吗?像素只有四五十万的。价格差不多1200元?记不太清楚了。效果完全不能和传统相机相比。所有人都不看好,包括柯达公司在内。现在呢?
机器翻译的局限性很大,在文学诗歌方面,几乎永远替代不了人。但大量的翻译工作,都是特定行业性质的,比如,法律,IT,机械,工程……这些专业性强的翻译工作,人力翻译是完全无法和机器翻译相提并论的:
人力翻译质量:9,成本,10
机器翻译质量:10,成本,3,这个成本包括了校对成本,质量是校对后的质量。
这里面还没有考虑到时间问题。人力翻译时间是机器加校对翻译时间的五倍不止吧。
很多人没有用过新版的谷歌机器翻译还有微软的神经网络翻译,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又局限在文学方面,就要误人子弟了!人力翻译的质量高于机器翻译,是在一定的前提下的。大量的翻译动辄几万上百万,校对能力强的话(其实就是机器翻译的惯有毛病了然于心),质量是有很高的保证的。
学外语的人,其后的工作,80%还是从事商务、技术方面的翻译。从事纯文学、外交、同传翻译的少之又少。如果说全社会以前对外语人才需求量100的话,在AI时代,需要30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