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将至,许多殷殷学子开始把毕业分数的争夺,转移到国外学校offer的争夺。对学生而言,美国与英国一直是两个最主流的留学国家,我因为没有在美国读书的经验所以不好评论,但对实际待过的英国,我却有一些非说不可的感想。
我一直记得一篇Daily Telegraph介绍英国教育的报导。Telegraph在英国有点像是联合报之于国民党的角色,很挺现在执政的保守党。平常他们的报导看看还没什麽感觉,然而在这个议题上讲到和自身相关的事情就特别有意见。
基本上内容是说德国人欢迎外国学生,不但学费免费、学期间工读加薪,还欢迎毕业生留下来工作。反观英国学费高,毕业前后工作多有限制,而且一毕业就想赶你走。但数据上英国外籍学生的数目却比德国还要多很多。
这篇文章最后对这个现象给的解释是英国教育质好、价廉,又能学英文。
虽然若是要和欧洲国家比,它的论点在价廉的部分就牴触了,但文中是和美国的学费相比所以姑且饶过它,不过剩下的两项实在太牵强。
在质好的部分,文内提到牛津剑桥的光环,但是那裡的所谓「国际学生」其实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那种极为优秀的奖学金型学生。其实,那种名校光环正是人们对英国教育的一种普遍误解,因为外人都以为英国的每一所学校都像是牛津剑桥,校园都长得像霍格华兹,但其实有时候并不是那麽一回事。
事实上,大部分的英国学校留学,特别是外籍学生多的研究所,可能会是世界上最好拿到学位的地方。我亲耳听过有同届的中国学生开学之后不久就回中国,过程中回来两三趟交(也不知道是哪裡来的)报告,考考试,然后就顺利毕业了。这当然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其他类似的案例却也听说不少。
再来讲到学英文的部分。
这其实是英语系国家的通病,虽然报导中表示住在英国是培养流利英语「无法取代的选项」,但就像很多人到了澳洲回来广东话瓜瓜叫,或是到了美国台语变流利还学了台山话一样,如果你选择都和讲中文的人在一起留学,在英国生活有可能几乎用不到英文。如果像刚刚提到的中国学生来了念了又走了,很有可能不论是专业英语或是生活英语都没能进步。所以才会说那种光环即使不是一个误解,也不能当作一种保证。
那为什麽英国还是有那麽多外籍学生呢?我相信不少人是为了图个方便。
对学生而言,念学位只要一年,只要过程不要太夸张,学校也乐观其成,让你容易毕业(因为难毕业有些学生会选别的学校,影响招生率)。让教室坐满90%的非欧洲学生,当地人和欧洲来的Erasmus学生就能有便宜教育。最后一毕业就把你赶走,除非你真的很强。
这一切可以换来英国国民的便宜教育和一年8亿英镑的经济效益,夸张一点讲,过程裡英国的支出就是那一张有光环的毕业证书,连后续的移民问题都不用担心。
反观德国不但「吃力不讨好」难毕业,还得面临家长说「念德国的学校有什麽用」等压力。校方与学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才是英国外籍学生数量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
虽然有这麽多负面例子,在这裡也需要为我的Alma mater(母校)说句公道话,因为英国并非不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我说的学习,是指课堂内外包含人际生活涵养的一切,光环毕竟还是光环,能够吸引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和他们的相处才是出国留学时最应该珍惜的难得体验。
英国是个新颖而且脉动快速的地方,在大城市裡每天都有值得一看的新鲜事,艺术表演、展览、workshop等等在其它地方难寻的经验,很多都是免费的。英国有自己一套逻辑和理由,可以看看所谓的「先进国家」是怎麽这运作一切,从政治到经济、路灯到酒馆,这些都是在其他地方很难複製,真正有用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事物。 在课堂之馀,这些新事物才是出国唸书的真正收获,这是远比一张毕业证书更有助于人生的东西,却也常常是非欧外国学生最常错失的部分。
我一直都觉得,如果到国外留学就是在读书——读桌上的书,那其实在台湾就可以做到一样的事,为此买机票付贵桑桑的学费出国实在太可惜太浪费了。我曾经在这个一万公里外的岛屿上,遇见很多了不起的同学和朋友,台湾人、中国人、亚洲人、欧洲人,他们都有一套自己探索英国的方法,也都在校内校外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天。
如果你是打算要出国的朋友,请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勇于追寻你的目标,只要有心,你绝对可以在英国得到很多的收穫。如果你有在国外读书的朋友,请分享鼓励他们,期许他们努力拼创出中国人的国际竞争力,不论在国内或国外,一起擦亮这一面「留英学生」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