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线基金入局机器人产业,让这一领域持续火热。对于中国的机器人创业者来说,他们正踩着政策天时和市场地利,用“以租代售”模式创新开拓一个有巨大想象空间的未来。2020年,机器人赛道依旧火热。
与往年有较大不同的是,一线美元基金和大型科技巨头CVC(创业投资/战略投资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比如,高瓴在今年成立的VC高瓴创投,已在机器人领域投资了清洁机器人云鲸智能、智能机器人公司思灵机器人以及可穿戴机器人研发商Yrobot。
其中,云鲸智能、思灵机器人的同轮次融资中,也有红杉资本的身影;此外,红杉还投资了梅卡曼德、仓储物流机器人公司Syrius炬星和送餐机器人公司普渡科技,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投资了四足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
源码资本也不甘落后,在其今年密集披露的机器人赛道布局包括梅卡曼德、机器人手眼协调技术公司星猿哲、箱式仓储机器人公司海柔创新、配送机器人公司擎朗科技、娱乐教育机器人公司可以科技。
在资本关注的背后,是机器人产业的悄然进化,其中又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探讨?
移动化、智能化机器人更受关注
过去,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业,而现在,机器人正从汽车制造走向其他制造领域,并开始在制造之外的物流领域——如仓储和末端配送,商业服务领域——如送餐、清扫、冲咖啡、备餐,家用领域——如扫地机器人等场景多点开花。
落到具体的产品和公司类型上,两类企业正在获得更多关注:
一是有移动能力的机器人——移动技术有一定通用性,在制造、物流、商用、家用领域都有使用;这些场景目前是分散的,诞生了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无人叉车、AGV (自动导引运输车)、无人物流小车、扫地机器人等多种品类,但未来有可能合纵连横,具有想象空间。
二是有新技术加持的、致力于机器人智能化的公司,他们使用AI、视觉等技术,从多角度给机器人加“感官”——眼睛、灵巧手、触觉和大脑等等,试图创造更聪明、灵活、能适应多种新任务的机器人。
在这两类企业中都有布局的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认为,机器人在各行业替代人是确定性的事情,且这个过程会加速。一方面是供给的成本和品质会随着规模增加日新月异,另一方面是需求侧对具备低成本、稳定性、规模化、准确度等特质的劳动力的渴望与日俱增。在这个大前提下,在几十万、几百万用量级的品类中,商业属性好、创业团队强的公司价值会是巨大的。当然这个过程不会很快,需要有耐心,需要体力脑力心力都极优秀的创业者。
先行者探索“以租代售”新模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目前获得头部一线基金和CVC 支持的,不是“行业老炮”,而是相对年轻的团队。这些年轻的先行者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例如,2015年成立于北京的极智嘉率先提出了“机器人即服务(Robot-as-a-Service, 简称RaaS)”的商业模式,,其中包括机器人租赁、全仓代运营和仓配一体化智能仓服务。目前,机器人租赁已成为RaaS 服务中增速最大的业务板块之一,在电商、服装、美妆、母婴等行业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据统计,大多数极智嘉RaaS客户都会在双11期间,通过租赁机器人的方式临时扩充智能仓以成功应对双11的业务波峰。
极智嘉智能仓储副总裁杨隽哲表示:“除了降低初始投资以外,租赁模式还能够让企业根据需求灵活拓展机器人的数量,按需部署,柔性程度更高。这也让企业能够从容应对业务波动。在双11、6·18等大促期间,通过柔性拓展机器人仓、增加物流机器人部署,从而保证仓库运行效率、应对订单峰值。还可以按照业务量在多个仓库之间调动机器人使用,这些都是传统拣选模式所不具备的。”
这样的租赁模式的“柔性”优势让更多企业接触到物流机器人,并从中逐渐了解其优势,对物流机器人的态度从“可有可无”变为“非你不可”。
在服务类机器人领域,以不久前完成融资的擎朗智能为例,2019年擎朗智能出货量超3000台,其中租赁占比逐步加大,而一台餐饮机器人的租金是每月3000元,租赁合约为1~2年。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 李通表示:“行业最终都将走向租赁,销售只是短期和临时的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C 端客户对与自动化设备的需求而言,除了产品本身,更需要的是靠谱的技术服务支持和高效运营的管理。目前,租赁产品的续费情况良好,相信未来续租率会持续提高。”
从做产品到做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在多家初创企业探索“以租代售”的同时,成立于深圳的斯坦德机器人选择了另一种模式,即从做产品到做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斯坦德机器人自2014年开始便专研移动机器人核心技术,专注于两款产品Oa-sis300和Oasis600。斯坦德机器人率先针对汽车与3C行业的柔性需求,将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到工厂物流场景中。斯坦德机器人相信要把一款产品做好、做透,其他的产品就会运转起来。为了满足工厂里搬运物料和对接的需求,斯坦德Oasis产品上面可搭建不同的结构,如滚筒、机械臂、提升装置等,斯坦德机器人所做的方式就是一个移动机器人加上专业定制模块,解决客户多场景的非标需求。
基于对核心调度系统及操作系统完全自主研发,斯坦德机器人实现了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增长。自创业之初,斯坦德机器人所做的即是工业品,产品要求更为严格,需要达到工业级水平,从操作系统的底层算法,经过多个场景、近百个项目的落地应用达到了工业级验证的技术水平,因而,能够提供给客户稳定、可靠的产品及方案,并不断提升精度和效率。
面对行业客户的复杂需求,斯坦德机器人从标准底盘、标准接口、工具及服务四方面入手,为客户提供一整套柔性物流解决方案。斯坦德通过物流解决方案,链接了工厂生产仓、生产线及成品仓,基于对AGV产品的成熟,斯坦德机器人未来将推出类叉车产品,解决客户更多需求。
未来风景这边独好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的机器人公司还有一些特殊机会。
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认为,中国的机器人领域正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天时”,即国家的支持与政策红利。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施压短期看会带来一定抑制,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发展刺激。
“地利”,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最大中心,规模大,且有丰富的生产、制造和消费场景。这是自动化的土壤,也是机器人公司的机会——在一个规模巨大的地方验证技术、标准化下来,就有机会推广到全世界。
其次是人才优势。这首先表现在信息科技、信息工程相关人才的总数上: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673万人,同比增长4.7%。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今年世界智能大会上表示,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专利数居世界第二,工程师队伍将继续增长,“工程师红利”将接替“人口红利”。
最后,已运行一年多的科创板,则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资本面利好。
截至目前,科创板发行企业已有201家,其中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企业有9家,包括涉及自动化系统集成的瀚川智能、博众精工、天准科技等,以及涉及工业机器人边缘计算的映翰通、物联网芯片集成企业乐鑫科技、生产医疗机器人生产企业安翰科技、智能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九号智能,消费机器人领域也有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技,目前市值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对于中国的机器人创业者来说,他们正踩着天时地利,面朝一个有巨大想象空间的未来,谁能率先越过黎明前夜还是未知数。在这个系统性机会面前,所有人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力往前奔跑,跑进整个行业的明天。
责任编辑:Y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