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臂和大白之间 隔了100个扫地机器人?
家电代工起家的科沃斯公司,最近刚搬到太湖畔的新园区。
与一般创业公司和实验室不同,这家据称有20亿元年销售额的机器人公司,已经有了5000多名员工。虽然体量不算小,但在机器人领域,科沃斯的产品离真正成熟似乎还很远——可以自己扫地、擦窗、净化空气,但基本没有人形,也不能与人语言交流,跟文学作品、影视剧中认知的机器人相比,还不是一回事。
这些相对简单的服务型机器人,经过数年发展,如今产业已初见规模。而让业界人士受到鼓舞的是,此前总理在参观创业大街时,也亲自接见了此类机器人。
不过,即便如此,消费级机器人的爆发点还是并未真正到来。有统计称,2017年服务机器人产值将超过工业机器人,达到500亿~700亿元美元,并迎来真正的爆发期。业内人士认为,到那时,服务型机器人或将真正迈入由人工智能主导的阶段。而当前,不仅是人工智能没有成熟,机器人的手、足、神经也都还没做好,选择做服务型机器人是不得已的选择。
机械臂和大白之间,还隔了多远?
服务型机器人:只是在炒概念?
机器人并非新事物,形如机械臂的工业机器人早已在不少工厂普及。
在云迹联合创始人支涛看来,当前的机器人市场正从相对成熟的工业机器人阶段走向服务型机器人阶段;技术层面上,很多都还是从工业机器人中继承而来。据介绍,云迹近年来开始转型做消费级市场,此前总理接见的机器人就有他们的产品。
作为市场的新玩家,支涛表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如同孩子的成长一样,不可能一上来就学会很复杂的东西,现在几乎所有的机器人都还不如两岁儿童的智力,在这个阶段,如果能教会简单重复的事情就已经足够了。
而事实上,当前大部分服务型机器人,包括负重机器人、代步机器人、导购机器人等等,做的都还只是取代人类部分重复性劳动的事情,很难谈得上惊艳。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服务型机器人和传统家电的界限并不明晰,更像是炒着机器人概念的家电产品。
对此,常常被当做家电企业的科沃斯可能深有感触。虽然从家电OEM厂商转型而来,但科沃斯一直在努力撕掉家电厂商的标签。
科沃斯董事长钱东奇表示,机器人产品和家电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自主和自动的差别。基于传感器获知的信息,机器人通过算法做出相应反馈,如自主移动等,这如同接受外界刺激后思考并做出反应的人类。
这套反馈系统可以做很多事情,扫地、擦窗、看护、导购、空气净化器都是系统的延伸,而扫地机器人之所以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更容易切入普通用户家中而已。反观家电产品,往往是通过预设的程序,完成既有的流程,并没有过多接受信息并反馈的过程。
得益于与外界更进一步的交互,机器人可以更智能的完成一些流程,甚至有望在物联网中扮演更加中心的角色。只是现在技术的局限,使得机器人只能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
小青瓜机器人CEO吴云表示,在这种背景下,让机器人更加专注的聚焦于医疗健康等单个服务领域可能比较现实,并且用户体验也会好很多。
然而,不太乐观的是,哪怕只是关注某一个细分领域,不少服务型机器人的表现还是不尽人意。虽然服务型机器人通过自主概念与家电拉开了一定距离,但在实际使用中,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体验并不一定比家电好多少。
完成预判:服务型机器人的爆发拐点?
对于服务型机器人面临的困难,有分析人士告诉网易科技,传感器、算法、定位、交互都是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传感器上,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前传感器产业的精度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准,但在消费级市场,受制于成本因素,高精度元件仍然无法投入量产。如扫地机器人,上万元的传感器可大大提升避障能力,但因此被拉升的售价却让绝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钱东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通过量产提升议价权压低采购价格外,厂商更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上权衡并作出妥协。诸如通过算法优化,让相对廉价的传感器发挥出百分之百的能力。
但算法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问题。据介绍,在科沃斯约80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中,算法工程师占了不小比例,但构建的算法还是难以尽善尽美。而算法牵涉的层面比较广,技术门槛以及对技术积淀的要求较高,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数据进行优化。
除了对算法进行优化,将多种成熟技术加以融合也是一种思路。诸如云迹的核心技术,在于机器人的室内定位及导航。该项技术据称解决了机器人在室内没有GPS情况下的通信问题,将业已成熟的蓝牙、Wifi技术加以融合,降低对传感器的要求。
在完成室内定位和导航后,机器人可提前对周围信息进行感知,并通过一定算法规划出接下来的运行路径。
支涛说,如果机器人能做到预判这一步,就已经是一个巨大飞跃。
这样想的并非云迹一家。钱东奇告诉网易科技,当前的扫地机器人是碰到障碍物后才会进行反馈,如果这种运行模式用在其他需要移动的机器人上就不太合适。在他看来,服务型机器人迎来拐点的一大契机,正是在于预判功能的实现。
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扫地机器人有着很强的行动随机性,在家中的运行状态更像是人需要刻意避开机器。如果能够通过一定技术获取周围信息规划出路径,不仅可以提高随机清扫造成的清扫漏洞,安全和效率也都能得到保证。
这项技术用于更多服务型机器人身上,就可以让部分餐厅使用的有轨机器人变为无轨,让家中端茶倒水的服务机器人更加稳定安全的运作。
然而遗憾的是,在已经投入市场的机器人产品中,目前还仅有美国戴森公司研发的机器人有类似预判功能。科沃斯和云迹的相关产品据称都已实现预判,但成品还仍未开卖。
此外,用户与机器人的交互,也早已困扰机器人厂商多年。包括小鱼在家在内的看护机器人,采用了语音控制技术,但在实际使用中,若是周围环境嘈杂,机器人的识别率将大大降低。业内人士表示,诸如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实际用在机器人上时,还是有不少识别失败或不准的情况。
相比之下,云迹除了采用语音交互外,还采用了更保守的按压、触控交互,虽然准确度较高,但在一些同行看来,这种做法不仅守旧,操作流程上也比较繁琐。
交互上,也许还需要更精准、更未来的模式来进行革新。
行业爆发前,仍需抱团取暖
不管怎样,整个机器人市场,还是属于一个极其早期的阶段。吴云说,在这种状况下,协同远比竞争好。
在吴云看来,目前已知的机器人公司并没有一家将机器人的各个环节整合的特别好,基本都是每家有一些亮点,但整体优势并不大。如果每家都想把从上到下的链条都做了,对于行业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吴云的小青瓜公司做的就是一个资源整合的事情。诸如通讯模块采用思科的技术,语音上或将与科大讯飞合作,机器人的底盘也将试图争取科沃斯方面的支持。此外,吴云表示,之后还将联合金融机构对一些专利进行交叉或购买,而十几家公司的行业联盟也在筹划中。
在这个问题上,支涛同样也认为各家术业有专攻,形成协作型的业态关系是一件好事。据她透露,目前云迹只有20多人,且都是做定位、导航的核心技术人员,未来不仅不会像科沃斯一样去碰大规模生产制造,语音、人脸识别等诸多技术层面也不会自己来开发。
协作的生态不仅体现在产业链条上,在数据上不少厂商也都采取了开放共享态度。
业内人士称,对于所有机器人公司来说,由于运行数据直接影响算法好坏,数据的积累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方案成熟度。但由于当前市场盘子还很小,数据积累量还远远不够。与其切分开,还不如抱团一起把数据甚至整个市场蛋糕做大,这样对谁都没有坏处。
据悉,科沃斯近期已与阿里云就数据方面达成共享合作,并接入阿里小智平台;而诸如小青瓜等公司则选择与一些数据公司合作,同时也对数据进行共享。
不过,充分协作,并不代表要将好公司和坏公司的界限模糊掉。
此前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李剑威表示,机器人项目对团队的要求很高,更为重要的是,产品应有清晰的应用场景。市场不必过大,但产品的应用方向要很明确。
对于这一点,向云迹进行天使轮融资的洋葱基金合伙人何骁军也告诉网易科技,好的机器人公司需要有三点:
第一在于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拥有核心技术;
第二在于已有应用场景对机器人进行场景验证;
第三在于场景需要有一定延展性,诸如从一个技术可以有更多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
在协同生态下,只要做到这三点,就有可能做成服务机器人项目。而另一方面,在机器人逐渐进步的同时,人工智能也在谷歌、高通、百度等公司的实验室中逐渐成型。
也许人类拥抱大白的那一天,并不会特别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