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销机器人的体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并不适用于任何行业,对于一些第一通电话就要比较深入的行业或者非常精准的客户效果不是非常大。它是做为筛选出意向客户的工具,有部分行业不仅效率提高很多,甚至比人工开发出客户意向的可能性更大。至于哪个好用,主要还是看稳定性及后期的服务。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机器人的发声都和真人无异,根本无法区分。这或许是电销机器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喜。但考虑到这是预先录制好的音频话术,因此不足为奇。
所以电销机器人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筛选意向客户,而非转化无意向客户。
几乎所有的电销机器人供应商都使用同样的语音识别技术,这个领域真正牛掰的玩家无非就是那么几家:讯飞、阿里、百度。他们真正牛逼的地方在于他们输出的是能力,是真正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义处理的技术,而其他的所谓机器人厂商,输出的不过是一套“皮肤”而已。他们比拼的不是AI核心技术,而是界面的展现。
很多机器人商家都喜欢强调自己的机器人能打多少电话,一天1000通?2000通?5000通?这种宣传说辞真的是一点儿不负责任。1000通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一个机器人一条线路1分钟接通一通电话来算,一小时就是60通,按正常上班时间9点到晚上8点计算,就是11个小时,11个小时x60也就是660通而已,但考虑到有很多号码可能是空号、关机或者5秒内直接挂掉,一天下来,800到1000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5000通那种,一般是按照24小时打满来算,因此,我们理论上可以认为所有的电销机器人每天的有效拨打量在于600到1000通之间。超出这个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真正决定业务输出效果的,并非电话拨打数量,而是业务场景的话术匹配和完善程度。一套优质的场景话术可以极大的提升转化效率。如果话术非常糟糕,打再多的电话,也是对于客户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AI已经可以替代初级外呼人员,像真人一样进行生动自然的业务沟通和转化,但人工的后续跟进也是必不可少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