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权价值评估
在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方面,英美等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美国,许多大学的商学院里都设置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课程,也形成了许多相关的专著。例如,《商标评估》(Trademark Valuation)、《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评估》(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ibleAssets)、《无形资产评估》(Valu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等。这些专著显示,商标权的价值评估会受到法律状态、商标生命周期、商标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影响。
在英国,会计准则允许商标的价值列示于会计报表中,因此商标评估有了很快的发展,出现了诸如Interbrand Group公司这样以无形资产评估为主业的专业评估机构,并形成了当前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商标评估方法。
理论研究上,Richard Razgaitis(2003)从法律因素、内在质量、市场因素、竞争因素等探讨了技术许可价值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八个方面因素。García-Ayuso(2003)阐述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无形资产的无效评估对于公司和股东造成的严重影响,并基于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实证研究,解释了造成无形资产评估无效的可能原因。Gordon和Rusell(2005)结合多年的实务经验,总结归纳了商标权价值评估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他们分析了商标权的特征,各种不同的价值,比较了商标权价值评估中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并且对蒙特卡洛法、期权定价法等较新的商标权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两位作者有着丰富的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评估的实务和理论经验,他们的著作是商标权乃至知识产权评估界非常重要的参考和指南。Paul Flignor和DavidOrozco(2009)通过分析美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从专利、版权、商业秘密及商标权的法律属性出发,分析了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Wirtz(2012)认为知识产权对经营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几乎所有行业中非常重要的资源,这需要足够的方法进行知识产权的估值。在估值理论中,有三个基本的估值方法,可分为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但这些方法应用于知识产权估值的程度有限。其论文检验和讨论了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和具体技术的适用性,并展示了这些方法使用的条件、缺陷和边界,最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álvarez等(2012)指出由于无形资产的估值缺乏客观性,分析师、审计师和学者们正在开发各种工具来测量这些资产,以量化无形资产的商业价值。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使各方达成共识的模型和公式。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出现的声誉估值的各种方法和研究成果,希望以此估值为起点,为创建一个得到世界范围内该领域专业人士和学者都公认的无形资产估值模型和公式提供参考。
国内研究方面,戴琰琦(2010)基于商标价值的不确定性、时效性和模糊性等特征,分析了商标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商标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尝试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王政贵和李青(2011)认为商标权权属不稳定性及不确性,使得定量和固化商标权内在价值较为困难。商标权的价值评估与专利权、著作权不同,有必要重新构建知识产权价值原理基础理论,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制度和商标权价值实现的交易环节,等等。丁丁和文平(2011)在探讨了商标权形成价值动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商标权在企业不同阶段的价值评估问题。刘红霞(2013)分析了我国商标权评估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商标权价值评估上,需要首先明确商标权价值属性和构成,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商标权的价值评估方法,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