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金名片” 驶上发展“快车道”
来源:知识产权资讯网
“我小时候村里有好多人种植大黄,但前几年大黄干货一度只卖到每公斤6元,由于价格太低,种植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大黄价格现在涨了好几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十分走俏,种植大黄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铨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赵建设表示,随着大黄产业振兴计划稳步推进,大黄种植面积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大黄种植面积达6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超过900万公斤,产值突破1.5亿元。
近年来,礼县紧紧围绕“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县”的总体目标,把扶持当地大黄、苹果等特色农产品行业发展作为调整结构、促农增收的主要措施,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培育商标品牌 带动脱贫致富
礼县地处西汉水上游浅山河谷地带,土地肥沃、光照充沛、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及优质苹果生产重点县之一。目前,礼县已基本形成了沿西汉水上游两岸及其支流60公里的苹果林带,苹果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居甘肃省第二位,年产量达3.46亿公斤,产值突破12亿元。
近年来,礼县坚持以标准化果园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开发,针对群众重定植轻管理,果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开展实施了“优果”工程,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广泛拓展市场空间,延伸产业开发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目前,礼县已经建成多个总库容11.31万吨的果蔬气调库及1个苹果套袋加工厂以及1条果醋、果酒生产流水线。当地苹果产业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中、低产品和商品果、原料果互补的资源体系和产前、产中及产后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健康运转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礼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特色产业开发、加快产业化经营、振兴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关键措施,探索出集生产经营为一体、产供销相结合、“农户+协会+基地”的模式。“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在宽川镇下湾村栽种苹果1300多亩,全部按照标准化种植,苹果大量销往广东、福建、浙江,并远销国际市场。”礼县丰缘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靳彩琴说。
为了让优质果品获得“驰骋”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把产业规模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缩小生产领域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礼县多措并举,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如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苹果产业“一注册三认证”工作,申请注册“祁山牌苹果”“先秦贡果”“始皇贡果”等苹果品牌商标等。2010年12月,“礼县苹果”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今年7月28日,“礼县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
通过大力培育发展商标品牌,带动了礼县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越来越“红”的礼县苹果已发展为礼县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成为了礼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目前,礼县苹果主产区户均果品收入达3.9638万元,人均8377元,成为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注重宣传推介 促进产业发展
礼县境内有629种中药材,当地大黄质地坚实、气味清香、药理性能好,远销国内外,出口量占全国的75%,占甘肃省的85%。白河镇铨水村是礼县大黄产业的发迹之地,这里出产的大黄在我国药材史上久负盛名。
近年来,礼县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推进大黄产业的科技研发,不断拓展大黄产业链条,推出了多种以大黄为原料的药品。同时,礼县还将大黄产业发展与全县高寒山区精准扶贫相融合,以大黄产业合作社示范为引领,形成了“统一提供种子、回收、技术指导”和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建立起了陇南市武都、礼县、宕昌、西和等县区药材种植收购机制。
为了提升“礼县大黄”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礼县大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近年来,当地通过举办中国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之陇南电商扶贫高端对话会、中国大黄高端论坛等方式,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及各大媒体多渠道推介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组织县内龙头企业、合作社在北京、广东、广西等地开设销售窗口、参加展销会及举办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推介促销当地特色农产品。
“随着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的举办,产品及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结识的客商也越来越多。”礼县良源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康起维表示,该合作社立足礼县特色产业优势积极拓展网络营销,打造了“种植+基地+贮藏+销售+电子商务+物流”的产业链条,探索出“义卖+就业+代销+代购”电商扶贫模式,有效地助推了农民脱贫增收。
“今年7月28日,‘礼县大黄’与‘礼县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注册,将进一步凸显礼县大黄和苹果产业的地域特色优势,对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扶贫步入‘快车道’具有重要意义。”礼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继续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大力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脱贫增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