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海辖区最大、受理案件最多的基层知识产权审判团队
来源:新浪网利用技术手段在视频网站上有偿替他人“刷量”,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使用近似其他品牌牛仔裤的“袋花”,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能够直接集纳多网站招聘信息的新型软件被指“侵犯个人隐私”,是否可视作遭遇诋毁?
……
在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这个全上海辖区最大、受理案件数量最多的基层知识产权审判庭,知识产权法官们每天都要接受源自新技术、新模式、新问题的灵魂拷问,在随着时代浪潮涌入的海量案件中“乘风破浪”。
拷问:仅解释法律适用问题就写满7页纸
互联网时代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是怎样的体验?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刘秋雨有着切身不同的感悟。
2017年,一知名视频网站,将一家信息科技公司诉至徐汇法院,要求对方赔偿500万元经济损失。理由是对方执行了一个当时尚未被人熟知的概念:“刷量”。
所谓“刷量”,即指科技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增加的虚假播放量。在视频网站看来,这些虚假的播放量,不仅扰乱其平台正常的管理秩序,还增加其成本。然而,负责“刷量”的科技公司主张,他们的行为即不会侵犯播放平台的利益,更构不成不正当竞争。
庭审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刷量”作为新事物,可供审判团队参考的判例很少。徐汇法院受理此案后,三个问题接踵而来:如何鉴别“刷量”?“刷量”是否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如何计算“刷量”带来侵权损害赔偿金额?
为了审理此案,法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何为“刷量”。“我记得当时为了这个案子,法官特意找人咨询了‘刷量’所应用的技术手段和识别方式。”时为法官助理兼书记员的刘秋雨说。
理解了何为“刷量”,还要能够界定“刷量”。对于现行法律而言,“刷量”是个新概念。这意味着,法官们很难从现行法律中为“刷量”找到一个直观的界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当竞争法》没有一项明确的法条,规定‘刷’量到底是个怎样的行为。”刘秋雨说。为了法律适用问题,审判团队反复考量,最终形成了上万字的判决书。其中,仅解释法律适用问题一项,就写满7页A 4字。
2019年,该案经二审判决维持原判,涉事科技公司被判赔偿视频网站50万元。对于刘秋雨而言,该案在加深了她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思考同时,也“逼”着她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一门新知识:“刷量”。
涉及事物新、专业要求高、审判难度大,这是许多知识产权案件的共性。从“外挂”、“深度链接”,到“刷量”,这些年来,每审理一起涉新技术案件,对于刘秋雨而言,都意味着又一次从头学起。
平衡:慎之又慎,寻找最佳平衡点
作为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的四十五分之一,刘秋雨所经历的“刷量”案,是这个团队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技术紧密相连的涉知识产权案件也在实时更新。任何一个知识产权法官都回避不了与新技术、新模式短兵相接。更何况,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所管辖的上海徐汇、松江、长宁、闵行、金山、奉贤六区,是上海基层知识产权审判庭中辖区最大、案件数量最多的地方。
“知识产权,这个东西太新了。”邹碧华式好法官、多次因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获得嘉奖的法官于是说,相比于观点成熟,规范相对健全的民事和商事领域,知产领域的司法实践创新,永远是走在相应的法律规范之前。因为审理内容与技术发展紧密集合,知识产权法官除了扎实的法学基础外,还需要理工科知识和外语能力。最关键的是,在应对那些法律尚无规定的新问题时,需要在个人与社会、消费者与经营者、竞争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实现对整个市场机制的保护。
“我们常说,知识产权的一个判决,可能左右一个行业的生死存亡,这不是开玩笑的。”于是说,徐汇知识产权团队就曾审理过一起案子,曾有一类新型网站,主打业务是将其他视频网站上的视频链接聚合到自己的网站上,这个新型业态,引发了大量纠纷。最终经审理判定,该模式构成侵权。
“据我所知,这个业态已经消失了。”于是说,判决对行业的巨大影响,让法官们在审理过程中慎之又慎,小心翼翼寻找最佳平衡点,在维持市场秩序的同时,给予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最大生存空间。
“竞争和保护,永远都是两面的。”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王利民说,“我们高院也一直强调,要掌握好竞争和保护的平衡。一旦过度保护,会抑制市场的活力,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压制,但如果保护弱了,市场就会变成丛林法则,会打击创新积极性。我们需要掌握平衡。”
面对新事物、新模式,知识产权法官必须不断学习,持续自我拷问。一次审理,往往意味着从头学习一项新技术;一个案件,需要阅读上万页的卷宗;一份判决,常配以上万字判决书。
日常:每名法官月均审理案件可达70件
互联网时代赋予知识产权审判的,除了日新月异的新事物,还有极端的忙碌。作为上海辖区最大,收案量最多的基层知识产权审判庭,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这里的忙。
2019年,徐汇法院涉知识产权全年收案量为8168件。2020年上半年,徐汇涉知识产权案件收案量已达8958件,超过2019年全年收案量总和。仅8月一个月,徐汇法院知产庭审结知识产权案件800余件。平均每个法官每月需审理约70件简易程序案件或40余件普通程序案件。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王利民庭长说,全庭一个月审理约500起案件,已是全体法官满负荷工作状态下的工作量。
快速增加的案件数量,意味着法官们需要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加班。目前,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平均每周会组织2次集体加班,每月会组织1到2次周末集体开庭。除此之外,法官们还会主动牺牲大量个人时间,加班处理案件。
为何案件增长数量如此之快?王利民庭长认为,这与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多年来,伴随着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而网络立案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大大简化了立案和证据固定环节,让维权渠道变得高效通畅。此外,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涉电商平台侵权案件大量增加。
“上班有点儿,下班没点儿。”法官们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他们的办公室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涉案物品和一摞摞的卷宗。即使如此,平均每个法官手中都积攒着数百起正在处理中的案件。
“周六上班已是常态,很多同仁周日也要来。”于是说,“没人规定具体加班的时间,或每天一定要完成的工作量。但大家都非常自觉,这种自觉是以牺牲个人时间为代价的。”
应对:诉前委托调解从源头降低纠纷数量
千奇百怪的新事物,还有翻倍增加的案件数量……
这些年来,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面临的挑战一浪接着一浪。见招拆招,踏浪而行,也成了这个团队的常态。
为了应对激增的案件数量,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充分发挥多元化调解机制,引入知识产权调解专员常驻法院开展诉前委托调解工作。2020年上半年,已成功调解案件775件,调解成功率达22.32%。
为了妥善引导企业,建立良性的市场机制,徐汇知识产权团队与辖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约谈涉知识产权纠纷较多的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源头降低纠纷数量。
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型、高难度案件,徐汇法院坚持“精品战略”。在完成审判任务的同时,加强了对疑难问题的学习、研讨。围绕各类疑难问题定期组织研讨会,探讨立法本意,通过合理创立行为规范,为同类案件的审理树立标杆。
一次集体一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2015年至今,徐汇法院知产审判团队已连续6年获得上海法院集体立功表彰,连续多年荣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查处侵权盗版有功单位。
“要让别人相信我们上海知识产权法官的水平,相信上海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能力,让上海成为知识产权纠纷的优选地、首选地。”谈及团队奋斗的愿景,王利民庭长这样说。
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明白,时代的浪潮不会停止脚步,激增的案件数量、高难度的审判任务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唯有迎难而上,踏浪而行,才能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