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四节气看知识产权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 今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徐旺生的文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摘编如下:
中国最古老最简单天文仪器土圭度量日影长短确立冬至夏至时间。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节气又分七十二候,五日一候,三候一气,每候都有动植物、鸟类、天气变化周期性现象称“物候”。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水獭开始捕鱼,大雁飞回北方,草木抽出嫩芽。
文章认为:“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同知识产权缘何链接?
2005年夏,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20年,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和工作体系,但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根本提高,至少需要三五代人的时间。这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遵循古人,不能越过前人的规矩。这种传统还带来一种不良影响,就是对无形财产的不尊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它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见《瞭望周刊》2005年第11期)。
田力普局长谈到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指出:最大的问题是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他说,中国人很聪明,但很多精力都用于仿制,而不是创新。从历史上看,我们欠缺创新精神,这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而且中国千百年来都是重文轻理,重官轻商(同前)。
专利,来源于科技,发展于法律,活跃于市场,见效于经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商业交易是其生存发展方式。没有市场及其交易就免谈专利和知识产权。
“与时俱进”:“许立宇最爱讲的小故事,一个从北京跑到香港开公司混的人回来后,夜里乘车被巡逻的警察截住。警察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是做生意的,警察说那就是个体户了?那人掏出香港‘派司’一亮,从容道:‘不!资本家’”(《许爷》摘自《过把瘾就死》王朔著华艺出版社第179页)。
美国知识产权学者韩诺季强调,专利制度与发明创新无关,专利是保护投资的。他就此举例,正是由于植物新品种的专利保护制度,美国政府和个人在此领域的投资比例是1:200,政府每投资一个美金,则有私人相应的200美元跟进。政府施以小利,成功地将个人的金钱放入国家整体发展的“大盘子”。这是专利及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功能具体为保护投资的“事半功倍”最大化。
保护是专利及知识产权制度“之腰”,犹如高中教育是人生教育“之腰”,此处“承上启下”。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问题就迎刃而解。在此,保护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
国家对投资者的专利及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环境。马克·吐温说法,“没有专利局和完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螃蟹,不能前进,只能横行倒退”(党报2014年1月24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