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芝卿先生率先使用国内第一个汽车轮胎商标
随着“双钱”牌各类产品产销两旺,余芝卿先生决定将工厂改为合伙经营,并买进交通橡胶厂,以作为大中华橡胶厂的分厂。1931年,余先生又吸收社会股份,并使工厂资本增至1 10万元,职工增加到2 200人。产品由原先初创时期仅生产“双钱”牌雨鞋、跑鞋、人力车胎,扩大到生产雨鞋、跑鞋、球鞋、晴雨鞋、长统靴、车胎、热水袋等产品,并成为当时国内民族橡胶工业的丰碑胶工业资本最雄厚、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大型橡胶制品企业。
30年代初,由于当时国内橡胶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几乎依赖于进口,面对我国大量橡胶厂使用原材料激增,外商趁机涨价,人为操纵中国橡胶原料价格。最重要的是购买外商橡胶原料,要看外国人的脸色。余芝卿先生在购买外商橡胶产品原料时,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他感到,自己的命运无意之中还是掌握的外国人手里。
为了使“双钱”产品的顺利生产,确保原材料的供应,余芝卿先生率领工厂广大技术人员自己攻关,以解决原材料供应这一难题。如橡胶原材料中有一种普通填充材料碳酸钙,本来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当时这一原料在国外价值低廉,每吨也就是70元左右。但由于那时外商欺负中国人不能生产,故意抬高价格,卖给中国人要270元一吨。面对外商对橡胶原材料的高价控制,余芝卿先生决心自己研制生产。1931年初,余先生一次投入ll万元,在上海徐家汇东庙桥路(今东安路)建立了大中华碳酸钙制造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制,终于研制成功属于自己的橡胶原料。他们除了自己使用一半外,其余半数还供应给国内油墨、油漆、牙粉、香粉等厂家使用,原料产品每吨仅售价50元,比外商在他们自己的国内销售还便宜。余先生这样做不但促进了民族橡胶工业的发展,而且还回收了大量资金,使“双钱”牌产品不断扩大再生产,有了坚强的后盾。之后,余芝卿先生还带领工厂技术人员先后创建了大中华加硫油胶厂、大中华锌粉厂等。这样,大中华橡胶厂除了所需的橡胶原料向南方地区购买外,其余配料均能自己生产。随后,余芝卿又联合其他四个橡胶厂,三个原料厂,一个机修厂及七个外埠发行所,使大中华橡胶厂一举成为30年代初国内第一家民族橡胶工业的全能企业。
1932年,国内橡胶鞋类产品已趋于饱和,而汽车轮胎由于技术先进,当时国内还无法生产。国内市场上橡胶轮胎是清一色的洋牌洋货,且价格昂贵。此时余先生又率领工厂技术人员,开始研制国货“双钱”牌汽车轮胎。1933年初,余先生通过朋友介绍,向日本中田铁工厂洽谈购买汽车轮胎生产设备。尽管当时设备及运输费昂贵,但为了早日能生产出国货汽车轮胎,余芝卿先生还是花费高价买下了。为了慎重起见,余先生决定对生产设备不急于马上运回国内,而是先将机器设备在日本做实验性生产,以便了解该设备的产品质量、使用性能、操作技术等。
1934年初,余芝卿先生集资20万元巨资,聘请精通汽车轮胎生产技术的专业人员,于同年10月生产出第一批国产优质的“双钱”牌汽车轮胎,其价格仅为洋货轮胎的三分之二。在大中华橡胶厂生产出第一批国货“双钱”牌汽车轮胎时,世界轮胎制造大国中的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纷纷为之震惊。尤其是当时日本政府有明文规定:禁止轮胎制造技术外传。为此,日本政府有关部门还为中国制造出“双钱”牌轮胎一事,进行过暗中调查。余芝卿先生在率领大中华橡胶厂生产出“双钱”牌汽车轮胎后,还接受了国民政府某空军学校委托试制飞机轮胎的任务。1936年,大中华橡胶厂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条飞机轮胎。后因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飞机轮胎批量生产任务被迫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