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芝卿先生创立双钱牌橡胶产品商标
余芝卿,男,浙江宁波人。生于清末同治十二年(1874年)。他从小父母双亡。14岁那年,由其姐夫朱某带他由宁波来上海德成仁商号当学徒。之后,由于他聪明好学,刻苦钻研商业销售知识,便被大成祥、泰生祥商号提升为部门经理。他不但精通商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业务,且在外语学习中也较为突出。因余先生经常与El商打交道,便自学一口流利的日语,故被同行们称之为“日本通”。1912年,余芝卿经好友介绍,东渡日本,在大阪开设鸿茂祥商行。其间,他一面将中国生产的猪鬃、茶叶、草席等土特产品销售至日本,一面又从H本各地采购纺织品、橡胶制品,包括跑鞋、雨鞋等日货日用商品,供应上海等沿海地区。他曾长期包销日本武川橡胶厂等生产的“地铃”牌橡胶跑鞋、雨鞋等。由于余先生能充分掌握国内橡胶制品的行情,每年在上海通过他所经营的鸿茂祥、和日盛商号,就能顺利推销H货胶鞋两万多双。这也使他在El本开设的鸿茂祥商行成为华人中最大的进出口商行之一,同时他也一举成为当地腰缠万贯的著名侨商。其间,他还出任旅日华侨三江公所(江苏、浙江和江西侨商组织)董事长,成为旅日华侨的首领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日货商品一度被国人抵制。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国人又一次掀起大规模的“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的爱国运动。这样使国内专营日本商品的商号业务锐减。由余芝卿等以经营日货为主的鸿茂祥、和日盛商号当然也不能例外,日货纺织品、胶鞋等销售一落千丈。他所经营的日货也变得前途黯淡,甚至于有时还被人们视作卖国奸商。余芝卿感到自己经营日货买卖,既不光彩,又无前途。而要使国家富强,不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必须刻不容缓地发展民族工业。由于国内一些商家见国内跑鞋、雨鞋市场扩展,产品获利较高,即传说有“一箱(20打)胶鞋,可赚一只元宝(50两白银)”;而且橡胶制品销路颇畅,这样也一度使国内知名实业家纷纷投资创办民族橡胶制品厂。
面对国内专营日货的鸿茂祥、和日盛商号生意每况愈下的状况,余芝卿先生考虑到经营日货终非长远之计。当时,余先生的助手薛福基,曾多次劝说余芝卿回国,放弃日货商业销售业务,转而在国内自办工业,筹集生产企业。生产什么?当然是他原先销售的较为熟悉的跑鞋、雨鞋等橡胶制品。
1926年2月,旅日侨商余芝卿经过对国内橡胶市场的细致调研,决定从事橡胶制品的生产,并一次出资8万元,委托他的好友、助手薛福基、吴哲生等与日本A字护膜橡胶厂商谈筹建橡胶厂的协议。其间,余先生还利用与日商橡胶厂的业务关系,决定派技术人员前往日本学习制造橡胶产品的技术。另外,1927年初,余先生还在上海西南徐家汇地区租地27亩,新建厂房,购买生产设备,筹建橡胶制品厂。1928年10月28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橡胶制品厂建成并正式投入生产。初期厂名定为上海橡胶厂,之后,余芝卿嫌企业名称范围较小,他想起在13本有一家名声很大的“大13本橡胶厂”,便自然想到更名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大中华橡胶厂”。这个厂名读音既响亮,气势又豪迈。余先生还把自己的产品商标,确定为“双钱”牌。初创时期的大中华橡胶厂由于厂小力单,每天只能生产80双左右的“双钱”牌跑鞋或雨鞋,且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为此,余芝卿又聘请外国技师,逐步改进产品质量。这样“双钱”牌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才略有起色。之后,工厂还陆续生产部分人力车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