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呼叫中心的发展不到十年的时间,大规模的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目前大部分这一行的管理人员都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涉足呼叫中心领域,其中大多数是从市场、营销、培训、系统集成或技术支持等领域转岗而来,这些外行都缺乏呼叫中心的基础知识与操作实践,也很少有与最终客户直接打交道的经验,对于如何能真正成长为一个行业内的专家,也是一知半解。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人才的培育过程是非常艰巨,且又具长期性的,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经验沉淀和不断积累实践。然而,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相比,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市场上却出现了一批以培训为业的人士,他们自诩为“呼叫中心专家”、“运营管理专家”、“电话营销专家”、“资深专家”等等,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某领域内的专家,而这些所称的专家(Specialist)具有狭隘的专业性的意味,迥异于以专业精神与专业技能为前提的“专家”(Professionalist)。
目前几乎所有针对“专家”的定义都把焦点对准知识和技能,正如专业技术人员就是人们普遍误认为的专家。我们不得不认为,正是由于大家随便使用,“专家”这个词已经远离了其核心意义。在重新认识自身市场价值的过程中,“专家”这个词是象征性的,它是激励自己向更高的境界迈进。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呢?这需要大家该先去匡正传统观念对于“专家”的误解。
前些时读了大前研一的最新力作《专业主义》,在书中对“专家”的诠释给我们很多启示。这位作为少数获得国际声誉的东方管理大师,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对“专家”的定义是这么阐释的:
“专家”的词源本是profess, 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
“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旦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们才把他称为“专家”。
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专家”,他们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系统学习,亲身实践,对新事物反复消化并不断积累经验;经过持续的训练,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提供给别人。
“专家”全身都浸透着职业化特性,他们讨厌马马虎虎的工作。因此他们对工作一如既往地勤勤恳恳,即使年事已高,也要亲临一线。准确地说“专家”是已经经过不断磨练的人,他们的好奇心永不衰竭。
“专家”具备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使组织在没有既定方法与规范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专家”必须理解工作的力量,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能够设想各种情况并有可能采取正确的对策。
“专家”总是优先考虑顾客的利益,并强调必须给顾客带来最大价值。
对“专家”而言,是不允许妥协的。所谓「妥协」,指的是只考虑自己的情况,而无视顾客与商业伙伴的利益,凡事过于乐观。
不经过思考便想成为“专家”,这不是专家应具奋的态度。这方面的学习当然必不可少,但真正的“专家”首先要理解专家的基本条件,然后再去思考如何成为专家。
那些仅仅按照公司的规定采取行动的人,不仅无法称之为“专家”,而且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铭记,从事任何工作都要首先确定自己的顾客,并发誓为顾客做出贡献。
在无边界的空间,无法设想官僚与行业团体能够赶上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专家”在方向与程度方面给出恰如其分的建议。
无论前提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都能够认清深层变化的本质,比别人发挥出更大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专家”。
总而言之,大家对“专家” 共同的看法是具奋较高的专业水平、自立和自主以及高绩效。以上任何一种理解都没错,但又都不够准确。真正的“专家” 必须具奋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适应予盾的能力。真正的“专家”是任何领域和行业都需要的,并且这种需求在二十一世纪也将会越来越强烈。
在“专家”充滥市场之际,我们需要的不是拥有徒有虚名的学历和毫无实战经验的学术派人士,而是那些在实践工作中努力的学习,不断的改进技能和提升自我,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把经验以及方法传授给他人的“专业主义”人才。在呼叫中心这个新的竞争领域中,我们正在与看不见的空间作战,所需要的是克服眼前困难的思路与勇气,是能在没有道路的地方找到出路,是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的预见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期待着能够带领呼叫中心行业开辟出前进道路的人才出现,这样的人才正是我们所说的“专家”。
作者为香港客户中心协会(HKCCA)发起人及顾问
原载于《中国咨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