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吸引、录用并留住年轻人才是保险公司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尽管澳大利亚保险公司在一个监管严密、人们受教育程度很高的成熟市场中运营,情况也不例外。
实际上,澳大利亚强劲的经济状况使得保险公司要招到并留住年轻人才更加困难。
竞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有几个因素已经并正在造成澳大利亚保险行业就业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竞争,实际上竞争本身包含了几个更小的因素。在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地方,保险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商品化,保险公司只注重降低产品的价格而非增加其价值,这造成了澳大利亚各家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过度注重价格意味着公司不得不尽量降低成本,众所周知,对于一家保险公司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员工工资,减少员工人数就相应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简单地减少雇员人数还造成其他不利后果并带来其他挑战。例如:如果现有雇员不能上班,谁来顶替他们并完成他们的工作?
大多数公司已经加大运用信息和沟通技术来替代增加雇员人数,保险公司可以使用这些技术将诸如承保、理赔和评估等核心技术流程自动化。
销售和服务的许多方面也进行了自动化,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购买标准化的保险产品(例如:私家车保险、房屋和家庭财产保险等),并在出险后使用在线系统递交索赔申请。
电话呼叫中心出售保险产品并提供服务和咨询已成为澳大利亚保险行业过去10年中的一个现象,而呼叫中心的出现也恰恰是保险公司雇员人数锐减的原因。
因为可以使用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库、承保和理赔系统以及针对顾客各种咨询问题的详细答复文字,呼叫中心工作人员只需要基本培训,他们的工资报酬远低于以前和他们做同样工作的经过专业培训的承保和理赔人员的薪酬。
呼叫中心的服务人员还取代了在各分、支公司工作的专业人员及其他人员,保险公司的服务可以集中提供,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分、支公司被关闭,结果是节约了成本。
一个正在持续发生的同时也是国际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很多澳大利亚保险公司正在关闭本国的呼叫中心,而将这一业务外包给其他国家的提供商,因为在那里人员的工资水平更低。一家大的澳大利亚保险公司希望在未来3年中将600个本国的呼叫中心岗位转移到国外去。
为了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而引发的另一个后果是,澳大利亚保险公司之间的收购和兼并越来越多。促成这些购并的诱因是一些人认为集团化公司能够使许多核心业务活动集中处理,所需人员和成本都比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小公司的加在一起要少。
其结果就是,澳大利亚保险行业的整合度越来越高,现在3家大的保险公司控制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种整合反而催生了新的、规模更小的公司,它们提供集团公司不愿意提供的某些专业性强或某个很专门的承保、理赔及其他服务项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情况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于行业中具有某些专业技能的人员来说。当然,这些动向所创造出的新的就业岗位还不能完全弥补由于业务自动化、外包以及集中化所丢失的岗位。
留住有价值的员工
另一个过于关注降低工资成本的重要结果是,保险公司现在形成了一个两头大中间细的所谓杠铃型”的雇员结构:即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众多而且集中在公司的一头,另一头是呼叫中心和数据处理工作人员(他们的能力要求和工资水平都低),中间则是人数少得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业人员。
更为讽刺的是,保险公司现在不得不注重留住现有的技术专业和中层管理人员,并招聘新的这类人才。
这方面保险公司面临两个重要挑战。
第一个挑战源于强劲的澳大利亚经济,由于与中国的资源产品贸易,澳大利亚的就业率处于历史高位。
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中年人都希望在收入更高的矿产和资源类行业中寻求就业机会,结果是澳大利亚经济中的其他行业都在招聘并留住技术熟练的员工方面遭遇重重困难。
甚至像旅馆和酒吧这样的企业都很难招到并留住员工,因为这些人可以去采矿及相关企业拿到高出三四倍的工资。
熟练工(包括非熟练工或半熟练工)的整体短缺非常严重以至于澳大利亚政府正在积极考虑修改其移民法以便允许澳大利亚公司能够从海外招聘到更多的人才。
第二个挑战和第一个紧密相连,所有澳大利亚保险公司正在经历着史上最高的员工流失率。各家公司互相挖对方的人才,许多优秀人才离开了自己服务的保险公司甚至保险行业,跳槽去了工资更高、其他就业条件也更好的行业。
据报道,正由于上述原因,澳大利亚三大保险公司中的一家在过去几年中的员工流失率达到30%以上。
在最近的一次对200名澳大利亚公司主要高管的调查中,大部分高管宣称他们预计每天将会有一名公司重要员工将提出离职申请。
他们中的89%认为公司如果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将有助于留住员工。94%的高管认为教育和培训对塑造企业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普通员工对教育和培训持相同的态度。在另一项对公司普通员工的调查中,84%的雇员称他们对为他们的培训和职业及个人发展进行投资的公司更有归属感;有32%的雇员称他们更希望得到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而非涨工资;70%的雇员称如果公司不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他们将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只有14%的受访雇员称,培训和职业发展对他们并不重要。
尽管所有的数据都确认了提供职业发展培训的价值,但仍有41%的受访者宣称其雇主提供很少或者根本不提供培训机会。
招聘并留住合适的年轻人
留住有价值的员工只是澳大利亚保险公司面临的一个挑战,招聘到并留住合适的年轻人才同样具有挑战性。
这一代和上一代人是有区别的,如今在西方被称为Y一代”的年轻人(指17到27周岁的人)和28到35周岁的那代人具有明显的差别。
Y一代”随着互联网(或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成长,他们所接触到的技术、信息和娱乐方式是上一代人只能在梦中才能享受到的。
这一代人已经或正在成为成年人,他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同时许多方面也更不确定,生活及工作各方面的变化发生得更快的世界,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新的、令人激动的、机遇层出不穷的世界。
至少在享有经济持续发展和增长的国家和地区,Y一代”也是到目前为止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澳大利亚如此,中国的城市地区在许多方面亦如此。Y一代”倾向于接受变化并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跟着改变。
许多人不想一辈子就在一家公司工作,甚至几年就够了,他们中的许多人预计并希望每几年就换一份工作。
世界上最大的招聘机构之一——德瑞克国际公司最近对3000名Y一代”的雇员进行了一次调查,其结果对于保险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员和管理者具有指导作用:
几乎一半(48%)已经换了3个行业和5份不同的工作;
90%的受访者说如果自己的公司提供合适的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机遇,他们将继续为这家公司工作;
42%的受访者称如果能和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将继续呆在这家公司;
97%的受访者说他们对协商式的、授权的领导和管理风格比较欣赏,即管理者要听取雇员的意见并让他们享有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他们的工作的自由。
他们还宣称:他们不认为金钱或工资是主要的工作动力;希望他们的工作是重要并有意义的, 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不太担心工作是否稳定,如果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并有新的工作机会,他们愿意跳槽。
澳大利亚有400多万Y一代”人口, 占总人口的20%, 他们将是今后20年中澳大利亚就业人口的中坚力量。
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和招聘人员了解这一点,正在调整其招聘和留住这些人的策略,并对公司自身的就业条件做相应的改变。
他们还在继续适应并争取克服其他一些发生在澳大利亚(其他发达经济体情况亦如此)招聘中的困难:保险行业不太好的行业形象,行业缺乏真正的知识性。
澳大利亚的保险深度相对较高,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自愿购买了私家车保险;大多数人都购置了家财险;绝大多数都购买了商业健康保险;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旅行者都购买了旅行保险。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并不真正了解保险,不了解保险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好处。事实上,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对保险公司不信任。
虽然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理赔做得非常出色,投诉数量不断下降,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来说,保险行业的声誉还是很差。
糟糕的行业声誉是招到优秀毕业生和其他人才的一个重要障碍:对于一个年轻有为的毕业生来说,既然其他行业有那么多有趣的、令人激动的工作机会,为何要选择保险行业呢?
澳大利亚保险行业在宣传这个行业能够提供的大量具有挑战性的、有趣的、能够让人获得成就感的工作和职业机会方面做得很不够。
的确,现有保险行业从业者中的绝大多数在学习期间并没有打算进入保险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入保险行业纯属巧合。
保险行业协会在向整个社会尤其是中学和高校毕业生推介保险行业方面的表现不积极,他们没有在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或其他招聘活动,行业协会将这些工作留给各公司自己去做。有些保险公司确实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也的确吸引并录用了令它们满意的年轻人才,但许多公司没有进行任何投资。
保险行业和保险公司从本质上讲是相当保守的,所以在吸引Y一代”上没有经验,缺乏充分的准备。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他们已经意识到要战胜现有和将要出现的人才招聘和留用方面的挑战,他们需要改变。
作为澳大利亚乃至东亚、太平洋地区保险行业的行业协会和领导者,澳新学会正在招聘领域提供帮助以提升保险行业在整个社会中的价值、形象和声誉。
澳新学会已经制作了一系列在中学使用的教育和宣传材料,《为何要冒这个风险?》是一套多媒体教学材料,向年轻人介绍了为何需要保险及保险的价值,所有澳大利亚的中学正在使用这套教材。
《了解风险》是最近制作的基于互联网和手机运用的免费学习材料,除了有许多功能和服务以外,它还提供一些互动型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些案例介绍并强调了大众对保险的需求。另外还有一个手机的运用程序,使用者可以用它来上传保单的信息,价值高的以及已经投保的物品的照片等。
无疑,中国的保险公司也正在经历着与澳大利亚保险公司面临的同样挑战,希望它们能够从澳大利亚同行身上学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正如澳大利亚保险公司可以从中国同行处学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