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服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梯次转移的步伐,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的主角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外包承接地。在中国的城市中,大连则是过去10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第一轮快速增长期中最典型的案例。尽管被冠以"中国的班加罗尔"、"中国硅谷",实际上,大连的服务外包之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市场的把握、如何启动在岸外包业务以及对外包基地外部形象的统一包装上。这条"中国式"服务外包之路或许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服务"尤其具有参考价值。
产业升级:以创新技术打开国际高端市场
大连承接国际外包业务也是从产业链低端的数据录入、程序编码等做起。即便是现在,成本驱动仍然是跨国企业向中国发包的首要因素,但大连真正得到国际外包市场认同的并不仅仅是成本低。大连对日软件出口占中国对日软件出口的80%。而在一份由日本专业机构发布的《日本离岸外包市场调查报告》中,中国在外包"成本"、"技术"、"交货"等方面都处于全球新兴外包地的前列。
真正确立大连外包国际地位的则是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基础的大连服务。目前,大连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外包业务产业链,业务内容也从初级的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管理,逐步扩展到技术含量高、管理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外包业务。大连高新区现已拥有800多个自主研发的项目、1000多个软件登记品种。大连华信的铁路财务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大连华畅研发的WCDMA第三代手机3GPP协议栈软件等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博涵前锋科技成为世界级港口软件系统供应商都证明,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已成为国际产业链重要一环。
市场转移:"由外转内"以服务拉动需求
大连软件外包从对日离岸外包起步,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形成了"大连服务"的国际化标准、高水平队伍和全球化视野。当大连和大连企业的视角"由外转内",对于潜力巨大的中国在岸外包市场,大连带来的不仅是服务,更有通过服务激发的需求。
一方面,大连充分借鉴日本、韩国和印度的软件和服务产业发展经验,充分利用我国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机遇,实现行业软件产业化。目前,大连本土软件企业在数据处理、软件测试、呼叫服务和电信增值、应用通讯以及银行、保险、税收、财务、医疗领域的外包服务能力领先全国。大连企业信息化建设已从"降成本"转向"创价值"。通过信息化建设重塑企业管理流程,而国际化管理流程和管理理念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需求。
另一方面,连企注重挖掘内需市场机遇,释放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外包资源。大连圣达信息中标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具有典型意义。此外,国家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的政策体系下,大连港航物流软件、自动化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等以得到广泛应用:光洋数控、大森数控研发的数控系统位居行业前列;海大航科研发的"EAR船舶导航系统"填补我国空白;阿依艾开发的钢结构设计软件,占据国内30%以上的市场。
品牌包装:建立公共支撑体系和整体品牌
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必然引发新一轮市场洗牌,从全球外包市场看,新兴外包中心正面临难得机遇。产业基础深厚、整体品牌突出的地区更具竞争力。
目前,我市已依托重点企业建立了大连市嵌入式系统公共开发服务平台、辽宁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大连市开源软件公共开发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测试、服务、人才等支撑平台体系的形成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可能。而在政府支持下,由企业自发组建的企业中小企业联盟则为连企抱团闯市场提供了可能。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整体品牌建设体现在"大连软件"的统一形象。2008年底,大连日本(东京)软件园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城市海外办软件园的先河;大连软件园异地拓展形成了"一个好汉三个帮"的"中国服务"集团军的出现。"外包找中国外包到中国"的实现需要更多的"大连"的出现。(姜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