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员工———90后”渐渐成为软件信息服务业的主力军,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劳资关系矛盾。不仅如此,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同时,面临着人才的高流动,如何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保留人才,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战略要点
日前,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市信息服务行业协会共同主办了2010年中国上海信息和外包人才发展高峰论坛”。此次论坛是人才服务行业与信息服务行业的一次新尝试,通过企业间的零距离交流,对实现行业商机对接、推动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两产业相辅相成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在会上表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程度。而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核心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级巡视员范本鹤也表示,信息行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配置支持,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上海人力资源产业、服务产业的龙头是外包公司,外包公司外包的本土人才、外籍人才共有50多万人,这样庞大的人才队伍要综合管理、代缴工资、代缴社保等,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则是没法进行管理的。
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庆阳认为,到2020年中国要达到成为世界人才强国的目标,抓落实的基础必须是产业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才会带来人才的国际化。一个产业的发展大概需要几种人才:首先是策略人才。战略策划很重要,每个董事会肯定首先考虑的是战略。除了战略人才以外才是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白领人才、灰领人才、蓝领人才。
信息业发展迅猛上海市信息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海湧向记者介绍上海信息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时表示,上海信息服务行业从2000年的234亿元到2009年的2100亿元,增加值从2000年的129亿提高到2009年的796亿元。信息服务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9%,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5%。2010年1到9月实现收入1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上海市信息服务业涵盖软件、互联网、电信、广电四大领域。其中,电信服务达到439亿元,广电服务达到62.26亿元。
记者了解到,2010年9月至10月,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联合对上海17家团建和信息服务企业开展了调研。这次调研以民营企业为主,占机构总数的76%,主要涉及软件开发、网络游戏、电信增值、电子交易、B2B第三方托管、广告运营等业务领域;其客户数量由于业务内容有所差异,但主要集中在1000家至1万家;此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大多10人以下,仅24%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拥有10名及以上员工。
人才外包需求大本次调查还显示,3/5的企业曾经或正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2/5的企业未实施过此项业务。由此看出,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对于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仍不熟悉,拓展空间很大。此外,大多数企业对外包的熟悉仍集中在人事代理、医保报销、人才派遣、人才招聘、员工体检等方面,而人才测评、裁员、离职管理等项目由于技术水平高、开发时间短等原因,还未能够被大多数企业所了解。
从企业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目的来看,大多数企业希望能够利用外包业务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并且降低法律风险。此外,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化解企业内部人士矛盾冲突、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新定位以及获得便捷的社会资源,都是企业使用外包工具的重要目的。
此调研还显示,在外包商的选择上,55%的企业由公司高管层决定,22%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决定。此外,在选择外包商的考虑因素中,法律熟识度、客户定制化程度、保密程度、业界声誉、服务水平以及服务价格,都是企业客户的重要考虑因素。
瓶颈亟待突破在寻求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过程中,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本地区缺乏足够可供选择的外包商,约1/4的企业不知如何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外包供应商,而不知如何与外包商进行商业谈判的企业约占1/10。
在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过程中,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缺乏对合作成果的考核标准,而人力资源成本不能降低、无法与员工很好地沟通以及与外包商之间的合作矛盾,成为制约服务外包发展的瓶颈。
此外,被调研的企业表示,人才户口引进、专业人才紧缺、人才测评和培训不够专业等,也是影响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因素。在不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原因中,17%的企业认为,本公司管理队伍已经能够胜任工作要求,而员工沟通、信息安全、服务质量、人力资源职能控制以及企业文化等,也成为企业不选择外包服务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50%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费用占年度人自力资源部门预算的6%至10%,而大部分企业愿意选择能够长期合作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供应商。
针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特点,业内专家对于行业外包提出建议。一是出台针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二是对企业投资培训中高级人才方面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对技术含量高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针对有创新思维的研发型人才给予研发资金支持,促进行业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三是放宽行业引进外省市优秀人才在办理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的要求。四是提供专业的人才交流平台,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发布人才紧缺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