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对我国的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民生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服务外包产业也获得了数十倍的成长。
2001年,中国入世之初,服务外包企业多为一两百人的规模,如中讯、海辉、博彦、华信等企业,借助跨国服务企业商微软、IBM、NEC、富士通等提供的国际市场桥梁,走向美国、日本、欧洲等离岸服务市场。十年过去了,这些曾经的小企业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服务外包的领军企业,发展到万人以上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普遍有了质的飞跃。
今后的十到二十年,中国本土的服务外包市场与服务企业将逐步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将是:有3到5家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的本土企业,且其中一两家已经进入全球服务外包行业的前十;部分企业有能力覆盖全部垂直行业市场的IT服务需求和基于IT的延伸服务需求;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50%以上,且其近90%的业务来源于本土在岸市场。
正确理解、认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所面对的在岸和离岸市场环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比如,爱尔兰、印度、以色列的服务外包产业十分成功,其实它们的市场诉求并不相同。爱尔兰是美国软件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欧洲各语言版本产品的本地化和基于欧洲需求的延伸开发占据了爱尔兰服务外包产业的主流。印度由于语言和文化因素及受国内市场的限制,发展成为英语服务外包市场(主要是英国和美国市场,占其离岸额的85%左右)的佼佼者。2010到2011财年,印度获得了594亿美元的离岸业绩,占其881亿美元产业总规模的67%。而以色列实际上是占据了软件和IT应用的军事和高端市场。
那么,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在哪里?根据国内不同机构和部门统计与高德纳日本公司的离岸统计及业内经验者的推衍,大致来说:本土市场的在岸需求应在85%~90%之间,离岸业务应在10%~15%之间。离岸业务中,美国需求占50%、日本业务占35%,余下为其他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逐步释放,之前那些以离岸业务为主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会不断加大其在岸市场份额。
显然,这些有着15年以上为海外成熟买家服务经验的企业,越来越受本土行业市场买家的青睐(如中兴和华为正在快速向他们转移开发业务)。离岸服务企业所取得的各类国际认证、成熟的质量控制经验和流程管理能力,将为他们铺平快速进入国内在岸行业市场的道路。
可以预见,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格局仍会不断地调整。故此,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应随之适时地进行调整,过度强调离岸业务占营业份额比例的政策门槛会限制一些大型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良性发展。今后,服务外包企业已很难简单分为离岸企业或在岸企业。市场需求会强迫企业作出调整,以适应其变化。政府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应进行适应性调整,以配合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另外,业内人士和海外同行希望,中国能够尽快成立服务外包行业组织,并肩负起离岸市场游说、政策协调、构建买卖双方交流平台等使命。
服务外包是高速成长的产业,如今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尽管如此,也必须正视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处理好瓶颈与节点上的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