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经过幼稚期、高速发展期,企业最终会步入稳定期和衰落期。
苹果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了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然而在其发展速度达到顶峰之后,前进的脚步也已开始放缓。
苹果近日发布2013财年第一季度业绩,虽然销售量有所增长,但低于机构平均预期,净利润同比仅增长0.1%,净利增速创10年新低。
苹果公司成功的奥秘关键在于电子行业创造利润最大的两个环节:技术开发和市场销售,通过独一无二的产品和品牌树立绝对的领导地位;而在需要厂房等重资产投入的基础生产环节,苹果则全部外包,以最小的资本投入谋求最大的经济产出。中国凭借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了苹果公司的主要外包对象,如富士康、广达电脑集团、英华达、和硕联合等公司成为了苹果零件及组装服务商,大小供应商遍布全国各地。
当然,这些企业与苹果公司的合作对中国制造业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一方面,苹果公司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供应链企业净利润大涨,苹果近年来的爆发促进了一批中国高科技制造企业的兴起,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苹果概念群,其中上市公司就超过10家;另一方面,苹果公司也为中国提供了就业,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科技制造服务商富士康,目前已经拥有百余万员工;此外,由于苹果是一个开放式的供应链企业,并且将其对技术的追求和严格的工业管理思想深入到了各个产业链环节,这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提高竞争力。
然而,苹果公司为中国制造商带来益处的同时,是否考虑到这种集中于低端制造业、生产低附加值、高度依赖的产业结构将同未来的发展相脱节,一旦这些品牌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设想苹果这艘战舰沉了,那么产业链下游的中国制造业将面临严重冲击。
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些制造商企业将由于失去苹果订单而亏损甚至倒闭,相关性强的公司,过度的依赖将会使其丧失生存能力,而对一些相关性较弱的企业而言,其净利润收入也将大大削减;从宏观角度来看,制造企业的倒闭或规模缩减将缩减国内就业和出口额,同时也会将这种影响辐射到其他制造业;然而这种影响也为我国制造业带来了转型机会。
过去,由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很多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不可否认,这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好处,它解决了相当数量人们的就业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净出口额的增长,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消耗资源、能源、环境污染为代价,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由国外引进,这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难以适应未来的世界发展潮流。
近年,许多外国公司如嘉顿、阿迪达斯等世界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线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回本国生产或人口红利”更多的东南亚地区生产,还有近日苹果公司宣布的将其Mac生产线撤回美国的现象,都为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我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并且欧美国家又在推动再工业化”战略,我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发展新的竞争力优势,实现转型升级,走有创新驱动的路线;但是短期内我国的制造业由于技术、资金成本等因素,对于低端制造仍有一定粘性,因此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路线应当是,在保障低端制造业的同时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在中端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中,在高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能够拥有一些高科技核心技术,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形成。
具体而言,制造业企业应该转变对资源、低价劳动力的依赖,变依赖为自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苹果公司的代工企业,可以将苹果对技术的追求和严格的工业管理理念应用到自身的生产中,利用参与苹果等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经验向产业链高端发力,创建自己的品牌,开发个性产品,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此外,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更需要自主创新的土壤,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提供条件。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研发投入,让企业有能力去做品牌、去创新;第二,完善不利产业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则,比如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创新;第三,增加对产品产权的保护,使企业敢于创新,用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欧美金融危机后推动的再工业化”战略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必须以坚实的制造业作为基石才能永久发展。
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金融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尽快实现产业转型,这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否则中国将被欧美抛之于后,难以立足世界之林。我们要紧紧抓住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推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