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质使德国企业能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中国企业又能从德国企业的经验中学习些什么?
真正的“工业4.0”
有中国版“工业4.0”规划之称的《中国制造2025》公布后,“工业4.0”这一未来全球工业界的最酷标签,成为今年中国的热词。可真正的“工业4.0”什么样?许多人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
显然,德国提出的“工业4.0”最具代表性。“德国制造”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其过程最值得当下的“中国制造”借鉴。
从过程来看,是“德国制造+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德国制造”。“工业4.0”首先要求2.0、3.0要扎实,扎实的工业基础,扎实的企业制度,扎实的技工队伍。更为重要的是,工业4.0涉及到的不仅是技术,还要有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文化。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应该从中学习和借鉴的。
追求技术精进的“工匠精神”
当许多国内企业迷上互联网思维之际,做快做大,唯“快”字当头;而工业4.0的创始国德国却一直秉持“工匠精神”。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品质的精神。
换句话说,德国版“工业4.0”的基础是精益制造。
然而,在上个世纪初,“德国制造”仍是以山寨别国为名,而今天,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并得以行销全球,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德国的高端制造业,是德国工业的重要象征。
这一逆袭过程,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功不可没。此外,技工教育也是关键。
这对于正在调结构的中国企业来说,智能化、精益化、品质主义、工匠精神,都不可或缺。这是制造产品的精髓。
“工匠精神”是德企的内生动力,问题是,为何德国人追求技术精进的“工匠精神”,能发挥得如此的淋漓尽致?怎样在企业上与下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
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
现代工业文明自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一直推动世界工业的进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此期间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制造文明。
例如,从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到今天的奔驰、宝马,“德国制造”给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这正体现了“德国制造”的精神文化:“专注”、“标准”、“精确”、“完美”和“秩序”。
这就是德国的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
这也是“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所在。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中,中国人走得过于匆忙,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没能足够重视。西方工业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是它的工业文明,而中国目前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中国制造”面临的许多困扰与痛点,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关。
家族传承的启示
德国以家族企业为主,而且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但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传至第四代。
德国的家族企业,信奉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经营哲学——“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们不会纯粹追求利润,也不擅长资本运作,更是从来没想过上市。许多德国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都会老老实实地把产品做到最好,把管理做到最好,创造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进一步让德国的实体经济变得特别强大。
对于中国家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比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家族企业往往只传到下一代,而且面临的问题还有:接班人太少,二代不愿意接班……
此外,家族企业是快速扩张,多元化发展,还是守住本业,步步为营?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家族企业怎么去迎接和面对?德国企业在家族传承方面,可以借鉴。
擅长逻辑分析的文化
和邻国相比,德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出产了许多无与伦比的音乐、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是在数学上,有像高斯和雷曼一样的人,展现了超乎寻常的跳出常规思考的能力。
擅长逻辑分析的思维引发的科技创新,也许都是能渗透进机器的“灵魂”。
更令人讶异的是,德国只有35万平方公里,8800万人口,其中有600万外国人,也就是说德国实际人口是8200万,但诺贝尔获奖得者将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国家的德裔)。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是改变世界的人。
他们生活上严肃、认真甚至刻板,在工作上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擅长逻辑分析,以及形成的擅长量化与理性分析的民族文化,既成就了戴姆勒、宝马、西门子、大众等世界级企业巨头,也诞生了一大批对产品精益求精、有超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让“德国造”成为品质的代名词,同时造就了强大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