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阿司匹林 " 这个 " 世纪之药 " 您肯定有所耳闻,这就是拜耳集团发明的。这家成立于 1863 年的德国企业到今天已经整整度过了 153 年,跨越了三个世纪。不仅如此,拜耳集团的业绩也是非常亮眼,去年销售额为 463 亿欧元,但是拜耳集团只是一个制药企业吗 ? 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企业可以活得又好又久 ?
现在开启一扇想象之门,说到 " 拜耳 " 你能联想到什么 ?
阿司匹林、维 C 泡腾片、世界杯专用足球、宠物药品 ……
今天的拜耳不仅在医药行业载誉满道,在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也同样令人瞩目。
拜耳集团,这个成立于 1863 年的德国公司,彼时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跟随着时间的长河整整走过了 153 个春秋。
而且,它与中国的关系也源远流长,能够追溯到 1882 年。从最开始他们主要在中国市场销售染料,时至今日,中国正成为全球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拜耳大中华区去年在中国的生意是 45 亿欧元,是拜耳在亚洲最大的单一市场。
作物科学是拜耳集团三大业务之一,主要专注在创新的作物保护方案和种子业务以及非农业环境领域的用药解决方案。帮助农户为全球人口提供高品质、充裕的食物是拜耳未来十分看重的领域,他们也非常看好中国农业未来的潜力。" 我们要用‘洪荒之力’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 !" 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总裁黄伟东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拜耳扎根中国农业的决心。
当然,中国本土的农业企业也深信 " 未来已来 "。一边是漂洋过海历经百年的跨国企业,一边是土生土长地生存了二三十年的企业,二者差在哪儿 ?
两点:" 客户导向和可持续的理念 "、" 创新 "。
一间没有药味的制药厂
如果没人提醒,你不会以为这是一间生产农药的工厂。
拜耳作物科学位于杭州的工厂在 2000 年建立的,总投资 8500 万美元,占地 9.3 公顷,目前大概有员工 200 多人。
我们参观了拜耳的生产车间、存储车间、包装车间以及实验室,神奇的是如果没人提醒,你不会以为这是一间生产农药的工厂,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异味儿。
拜耳工厂如何做到的 ? 原来是建厂之初,工厂就按照当时的国际先进标准设计并建造,总的理念是以确保生产安全,体现环保责任的前提下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在工厂运行的十多年中,拜耳确保新的设备和环保、安全设施以及工艺标准总是领先于同行业。
据拜耳杭州工厂夏卫平厂长介绍,其实拜耳杭州工厂在设计时已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工厂已留有扩建和升级的空间,并根据业务需求逐步实施。如合成车间扩产,制剂包装车间扩建,3 号高位仓库建设,消防系统升级,你可能会想,多出来的空间不是一种成本吗 ? 但是拜耳不这么认为,未来发展空间比眼前蝇头小利重要的多。这一点和同是德国企业的宝马公司做法非常类似。宝马进军中国建立沈阳铁西工厂时预留了比当时产能多的多的空间,即便到今天,宝马的工厂仍然可以支撑未来二十年的产能。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 " 奥贝里德坑道 "。这原本是位于德国黑森林附近的一座停产的银矿。20 世纪 60 年代起,德国将其改造成 " 民族宝库 ",把十多亿份儿珍贵文件拷贝在缩微胶片上,密封装入在一个不锈钢桶里,即便发生核战争都不会摧毁。
也许正是德国人这种 " 看未来,可持续 " 的文化才让德国企业能够产生那么多百年品牌。为什么德国产品质量有保证 ? 因为德国企业不是要做一锤子买卖,而是一辈子的买卖,他们信奉的是 " ’质量’迎来的是顾客的再次光临,而非卖出去的货物的再次光顾。" 这才是生意得以持续和长久的关键门道。
正在面临 " 品质革命 " 的中国制造业们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 " 长远的眼光 "。
做生意不能只讲生意
把农药使用好了,就意味着食品安全有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才有保障,别说田里的小虫子跟咱们没有关系,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上,没有小虫子,就没有小动物,就没有大动物,那地球上就光剩人了,多没意思 !
在拜耳厂区间行走,"Act safe,respect life! ( 安全作业,尊重生命 ! ) " 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在拜耳作物科学研发中心,存放有毒性可挥发液体的仪器室里,有一个万向排风罩,360 度全方位抽走有害气体 ; 工厂关键生产和实验点都设有紧急冲淋装备,保证有危险发生时员工能够第一时间处理 ……
虽然紧急冲洗设备十几年来一次都没有用过 ! 但是,为了杜绝那可能的万分之一,这仍然是拜耳总部建厂初期要求的标配。
正是因为如此,拜耳作物科学工厂连续 12 年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安全事故,这在中国的化工行业中实属罕见。
和拜耳一样,很多德国企业都是视安全问题为企业生存之红线。德国企业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 " 对于安全,没有什么是小的细节。"
在工厂里,你也不会看到一缕缕的黑烟和臭水。拜耳在建厂初期还耗资 200 万美元建立了一个焚烧炉,这是一个温度可达 1100 度的封闭罐,无论什么废水废气经过此炉一烧,瞬间粉身碎骨,最终只会排放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污染。
不过焚烧炉运行成本极高,每年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大约 1000 万人民币。拜耳人员曾有一个有趣的类比 " 每个月都至少烧掉一台奥迪 "。
值吗 ? 值 !
" 做生意,不能只讲生意。" 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种子业务总经理叶大维这句话或者可以看出拜耳人的追求。他说,在座的企业家能把企业做这么大都是有情怀的人,如果我们把环境给糟蹋了,再大的事业也没有用。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对环境最低限度地伤害,拜耳购买了流化床工艺,生产出的颗粒十分均匀,并且表面呈马蜂窝状,确保颗粒能在水里被迅速溶解,保证了施药效果,还对环境非常友好。
" 把农药使用好了,就意味着食品安全有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才有保障,别说田里的小虫子跟咱们没有关系,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上,没有小虫子,就没有小动物,就没有大动物,那地球上就光剩人了,多没意思 !" 一提到环境,叶大维显得有些激动。
尽最大程度保护环境,从而保证生物多样性,这就是拜耳倡导的 " 优良农业操作 "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外曾经统计过一组数据,如果从农业的每个环节都是按照 " 优良农业操作 " 的原则进行,整个链条若有七八个环节的话,每个环节多做好一点,价值有多大呢 ? 可以多生产出一千万人的食品,如果把这个换成钱,相当于 5 亿人的社保。
" 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在拜耳我们不去谈产品的营销,而是谈作物的健康 !",叶大维说,这是拜耳的情怀。
这不应该是所有企业的情怀吗 ?
塑料瓶与塑料袋的区别
真正优秀而长久的企业从来都是把用户 ( 客户 ) 放在第一位。
这些年,企业谈必称 " 以用户为中心 ",可是这又岂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属名词,真正优秀而长久的企业从来都是把用户 ( 客户 ) 放在第一位。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的终极消费者是农民,那它的使命就是 " 为农户创造价值 "。
怎么创造 ?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农民常用的农药瓶各位见过吧 ? 玻璃瓶或者塑料袋装的。这样的包装弊端是有的,比如说玻璃瓶,满地乱扔的玻璃瓶一方面不环保,一方面又很容易扎伤农民。而塑料袋装的问题也挺大,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往往会怕把药粉末倒不干净,习惯性地往药桶里涮涮,不可避免手会接触到这个药液 ; 同时,塑料袋包装内含铝箔在自然条件下无法降解。
这些问题算是大问题吗 ?
拜耳认为,算 !
他们为了杜绝农民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隐患,而引进了一种塑料安全瓶。这种瓶子,瓶口有一个很小的切口,方便打开,也能保证农药彻底流出,在整个农化领域属于第一家。拜耳杭州工厂在 2008 年从总部引进了这项技术,这种塑料安全瓶用起来方便、安全,但是成本比普通的塑料袋高不少。
农民的职业是种地,可大部分还是在靠天吃饭,怎么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性,增产增收 ?
拜耳注册了一个面向中国农民的服务品牌 " 农之道 "。在这里,拜耳和本土农业企业、农民一起探索最佳的作物解决方案。在每个大区的销售团队里,都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为农民解决作物从种到收的技术问题。
服务也延伸到售后环节。一旦用户买了产品,通过扫描瓶身上的二维码,验证真伪、了解产品信息。
销售管一时,研发管一世
目前中国市场上农药的活性成分 4 个里面至少有一个是拜耳发明的。
拜耳另外明显区别国内企业的一点是,那就是研发投入超级大。据黄伟东介绍,2015 年财政年度,拜耳集团销售额为 463 亿欧元,其中光研究开发投入为 43 亿欧元,占比将近百分之十。
研发投入大,创新就有了各种可能。
目前中国市场上农药的活性成分 4 个里面至少有一个是拜耳发明的,而在上世纪 80 年代,拜耳原创的药占了中国农化品的一半还多。
以路富达 ® 为例,这是拜耳今年新推出的解决农作物线虫的产品。它有哪些创新呢 ? 目前市面上的杀线虫剂,都是高毒或者中等毒性,甚至还有剧毒的。而这款产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属于毒性很低的产品。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第二,与传统杀线虫剂相比,用量大大地减少,普通产品在一亩地里大概要用到半公斤到两公斤,而我们的产品只需要 67 毫升,我们把杀线虫的药带入了毫升时代。同时,这个产品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可以延长农产品货架期。这就带来了更多的价值。
拜耳的拿敌稳 ®,不光解决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还可以改变氮肥的吸收,改善水稻的出米率以及品质。他的创新基于作物整个生长期,不仅要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提升增加产品品质,减少用药。
除了产品,拜耳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也不甘落后。
通过 6 到 8 年的努力,拜耳和一家日本的插秧机公司合作开发了除草、施肥和插秧一体化作业技术。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儿,农民再也不需要单独操作,把三个作业一次性完成,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这技术在中国也是首创的。
当然,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也是巨大的。
要知道,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到上市是一个漫长过程。拜耳人员有估算过,一般发明一个新产品意味着把一个化合物从 10 万个里面筛选出来,从发明到上市大概需要 8 到 10 年,相当于平均投入 2 亿欧元。
研发投入大也是德国企业区别其他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数据显示,德国研究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 2.9%,位居世界前列。而德国弗朗霍夫学会一项研究显示,德国总科研经费的 90% 都集中在企业,令德国企业有着令人惊讶的研制新产品的速率。德国人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
毫无疑问,拜耳,也坚信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