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400电话
  • 微网小程序
  • AI电话机器人
  • 电商代运营
  • 全 部 栏 目

    企业400电话 网络优化推广 AI电话机器人 呼叫中心 网站建设 商标✡知产 微网小程序 电商运营 彩铃•短信 增值拓展业务
    德国企业为什么不喜欢上市?
      

    徕卡可能远离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但 " 什么人做什么事 ",玩好相机,这是立身之本。

    是工匠精神、家族传承和现代科技形成的铁三角让保时捷这样的德国制造立于不败之地,凭互联网的风口怎么吹就是不动摇。

    上市重要,还是将企业打造成命运共同体重要?金钱能长久维持一个命运共同体吗?钱聚人(心)散的现象在中国企业中并不鲜见。

    今天,我们说说德国企业为什么不喜欢上市。

    中国企业三十多年来学习的是美国模式,一味做大做强:融资 + 快速扩张模式。其实还有另一种欧洲模式,追求恒定长远目的,以家族企业为多。德国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们,不少都不谋求上市。(美国是做全产业链,欧洲是在某个领域做到隐形冠军,各有利弊。我们学哪个呢,就怕哪个都学不会。)

    中国股市概念横飞,新三板上,只要沾上 " 工业 4.0"" 互联网 +",把企业 " " 成搞机器人、搞网络的,股价立马被炒上数十倍甚至百倍。美国模式有点学歪了,应该好好借鉴一下德国模式。

    德国企业为什么不热炒互联网思维?

    今天我们就说说徕卡和保时捷吧,它们会被互联网思维淘汰吗?

    相机界的 " 神级企业 " ——徕卡起步于家族企业。像不少德国家族企业一样,徕卡坐落在一个人口只有 5 万多的小城。19 世纪 80 年代后,这里汇聚了德国光学工业的精华,建立了包括徕卡公司在内的十几家光学公司,以生产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闻名遐迩。也像其它德国家族企业一样,徕卡公司格外低调,总部就是这座银灰色的 4 层大楼。

    1849 年创立到现在数码相机大行其道,徕卡这样的精密机械相机仍是很多人的梦想极品——精密、坚固、品质卓越,它正寻求在手机时代的新生,比如与华为手机合作。

    为什么徕卡创始人不选择一线城市?因为这里远离喧嚣,能让工厂的设计人员和工人保持宁静的心态,潜心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上。徕卡的职工福利体系早于国家福利制度," 员工在愉快心情下和郁闷心情下的工作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

    业界有句名言," 单反误一生 ",可以说,是发烧友们成就了徕卡。发烧友追求的,就是徕卡人低调而极致的作法。今天,徕卡可能远离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但 " 什么人做什么事 ",玩好相机,这是立身之本。

    再说说保时捷,这家家族企业,1936 成立,已传至第三代。保时捷有这样三条哲学:

    品质精神

    这里组装一部车只需 9 小时,但出厂则需要数月。保时捷的订单最快也需 3 个月,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预订。尽管需求旺盛,但该企业并不急于扩张。

    保时捷并非拒绝机械化。这里,工人负责组装,机器人负责搬运,全场通过 WIFI 遥控和联络,井然有序。

    不盲目扩张

    保时捷保持着细水长流的生产节奏:从未有过淡季,即便金融危机时也不淡。由于受厂房限制,又处于市区,保时捷每天只能生产 200 辆车,年产不过 6 万辆,仅两三百亿元的产值,和其它汽车巨头动辄上千亿的产值无法类比。不轻易急速扩张、不愿加班,与其说是德国家族企业的特点,不如说是德国企业的普遍特点。

    传承精神

    保时捷售价每部 12 万欧元起,属汽车中的奢侈品。保时捷的技工至少要培训三年以上,上岗前还要集训两、三个月。这里上年纪的熟练工不少,他们一般干到老(65 岁退休,现在可以延长至 67 岁)。老技工的技艺(know-how)是核心竞争力。

    是工匠精神、家族传承和现代科技形成的铁三角让保时捷这样的德国制造立于不败之地,凭互联网的风口怎么吹就是不动摇。

    所谓互联网思维不过是手段,做企业不要忘记初心。保时捷的初心是做一款大众开得起的跑车,徕卡的初心是做好一部相机。

    德国企业为什么不热衷于上市?

    德国 92% 都是中小企业,因为德国的股市不发达(全德国不过 800 家上市公司)。德国中小企业比较 " 一根筋 ",信奉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经营哲学—— " 活下去 " 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们不会纯粹追求利润,也不擅长资本运作,更是从来没想过上市。因为 " 资本来了,麻烦和谣言就接踵而来。"

    我曾经采访过玻璃业的 " 隐形冠军 " ——客户包括埃及国家博物馆、卢浮宫、北京故宫等世界顶级博物馆。这家百年企业坚决不上市,甚至刻意把规模控制在 150 人以内(超过 150 的熟人圈极限容易叫不上名字)。

    当人数一旦超过,老板就可能叫不出员工名字,不得不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于是员工或许就不那么卖力地工作,或许会离职,原本那种 " 以公司为家 " 的气氛也不复存在了。

    许多员工在这些家族企业中一干就是一辈子,甚至三代同在一家企业的也不在少数。

    而企业一上市,一切为之改变。为业绩扩张,为业绩迁厂,为业绩裁人,而且按上市条例,企业必须公开专利技术⋯⋯

    上市重要,还是将企业打造成命运共同体重要?金钱能长久维持一个命运共同体吗?钱聚人(心)散的现象在中国企业中并不鲜见。

    当然,中国企业短期逐利有制度原因,这里不做讨论,大家可以去想。但以做大做强为名,玩圈钱游戏,对全社会是极其有害的。

    炒作概念,创新模式,都不如低头做事

    一出国就想起 " 老干妈 ",她是海外华人心中的女神。一位老华侨说,只有 " 老干妈 " 能让他心跳加速了。她被西方人誉为 " 上帝送来的美食 ",是继中国四大发明后的中国 " 第五大发明 "

    为什么 " 老干妈 " 成为现象级企业?无广告、不公关、不贷款、不上市,与现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背道而驰。中国还有一家神级公司叫华为,也不谋求上市,领导不上镜,除非不得已。

    曾经,中国企业界 " 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要么是政商路线,要么是吹呼互联网思维,就是不专注。中国企业常常忘掉初心: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转型需要专注,需要执着的笨人,不需要聪明人。

    互联网 +、工业 4.0,吹得神乎其神,你连 2.0 都没做到,谈什么 4.0?所以,做大不如做强,做强不如做久,把产品服务做到极致。

    上一篇:“High Touch”战略 渠道见证Avaya变化
    下一篇:中国电信江苏鸿信助力无锡国旅、旅游局服务热线
  • 相关文章
  • 

    © 2016-2020 巨人网络通讯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ICP备15040257号-8

    德国企业为什么不喜欢上市? 德国,企业,为什么,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