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6年是VR元年这事儿,想必大家已经听说过很多回了……
但可能你不知道的是,这是VR历史上的第三个“元年”...…
不信?先看一下1996年5月《PC Gamer》杂志的封面:▼▼▼
(有没有离经叛道的少年,突然发现本身玩的都是本身看不起的老爹当年玩剩下的感觉?)
小编来接着说说,这第三次元年究竟是怎么回事。
从Morton Heilig在1957年发明的Sensorama算起,VR的发展经历了60年代到80年代的早期探索,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火爆和沉寂,,到今天全面进入大众视野,2016不正是开启了VR潮流的第三个元年么...
所以,谁还记得上两个元年是什么样子吗?小纪年纪小没有印象...
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家前两个VR元年之后VR时代并没有到来呢?
小编总结了一下,除了技术不可熟成本高等客不雅观原因,主不雅观原因就是因为本身喜好鼓捣VR的那帮人、想用VR赚一笔的那帮人,还有引导大众对VR的想象的那帮人,在看VR的时候是有着截然差别的不雅观点的,并且谁都不平谁......
一直到今天也是这样:
好比有媒体称,VR革命来了,戴上这副眼镜,你就能成为主角,解锁N种羞羞的姿势;
而在想要商业化的那帮人看来,可能还要等几年;
最后是搞研究的泼冷水(那么多问号,必然是这届做VR基础研究的不行):
而VR发展中的三次潮流,正是由这三种差别力量在鞭策的结果。
1.0时代
任何技术的1.0时代,基本都是一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不发达时代。
在这个时代,跑得最快的是想象力。对VR的想象力,也引导了VR1.0时代的发展。
好比说,在1935年,有一本《皮格马利翁的眼镜》的小说,提到一副神奇的眼镜,戴上这副眼镜后,就能“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触到各种东西,你就在故事傍边,能跟故事中的人物交流。你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因为这种想法太过于超前,所以在往后的20几年里,这种概念基本就是“想想罢了”。一直到1957年,有一位叫Morton Heilig的摄影师,发明了一台叫Sensorama Simulator的机器,而这台机器“有风,有味,有震动”,这样的体验设计,在今天看来都很超前。
但是很遗憾,这款机器失败了。
这更多的是商业上的原因——为配合放映机,他又发明了3D摄影机和投影仪并拍摄了五部电影展示效果,尽管最后一部电影——一部香艳的纽约肚皮舞大受欢迎,不雅观众只要在摄像机前就能闻到Sensorama 带来的廉价香水味、听到演员指尖铜钹发出的声音,也为Heilig带来了一笔收入,但这仍然无法弥补3D影片制作的成本。
VR商业化1.0,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