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除了“临时抱佛脚”,我们显然已无法找到更有效的过河方式,“仓促”将一定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色调。开年以来,接入银行存管的平台数量直线上升,从半年前的不足3%,到半年后的18%,与2016年的“萧条”一比,呈现一副“干柴烈火”的发展态势。
有人说,P2P平台在对待银行存管问题上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整个P2P大历程的缩影,逐利、躁动、不安,正在成为这幅缩影的主旋律。也有人说,在824文件的大限面前,除了“临时抱佛脚”,我们显然已无法找到更有效的过河方式,“仓促”将一定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色调。
也许,这正是银行存管这一统计数字短时间暴涨的主要原因,,也是整个乱象背后的深层基因。
加速的油门
从一组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接银行存管的平台数量的“非正常”成长路:
网贷之家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0月24日,仅有145家P2P平台与银行签订了直接资金存管协议。其中,正式上线银行直接存管系统的P2P平台为63家,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的不到3%。
这是824文件发表后的两个月,也是大多数平台正艰难摸索保留方式的缓冲时期。但这一原本缓慢的增长速度,却在2017年初存管《指引》下发后,开始了疯狂的攀升。
截至2017年4月底,正式上线银行直接存管(包孕银行直连)系统的平台增长到189家,占全国正常运营平台总数的12.3%。虽然距离上一个统计点仅仅过去半年,但接入银行存管平台的数量却迅速增加了300%。
而这一跳跃,还不是结束。
截至2017年5月8日,整个P2P行业中,颁布颁发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且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猛然升至389家正常运营平台,约占同期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7.57%,其中有205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
显然,颁布颁发与银行达成签约的平台数量,在这一个月之内发生了“量的几何裂变”。而“签约平台”这一数字的增长,也似乎让我们嗅到了其中不服凡的滋味。
一家广州地区的P2P平台负责人曾透露,4月初以来,主动与平台接洽的银行正在明显增多,华兴、江西银行等城商行显得尤为“卖力”。而与此前的“冷处理”差别的是,自《存管指引》发布以来,网贷企业对于银行存管的争夺也似乎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有银行业内人士体现,由于近年来银行自身业务体系的“不争气”,加之监管明确了银行存管的“免责”权利,让银行激起了对存管的高度热情。
而这个热情也直接转化成了一场“抢夺战”的开始。
部分P2P平台负责人体现,相当一部分银行不但打起了价格战,提出免存管费的做法,甚至“挖起了墙角”。
平台相关负责人透露,比来有多家银行过来问他们愿不肯意“换存管”,尤以新近加入“存管大军”的银行最为热情。别的多家已上线银行存管平台也曾确认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这些前来“撬墙角”的银行均以各自的优势为诱惑来进行拉拢,有的是技术优势;有的是合规账户模式;有的是办事,而更多的则是低价的费用。
不少银行业研究人士体现,银行成为逐鹿P2P网贷平台重要力量的原因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这虽然会带来P2P必然程度的繁荣,但也导致了机制漏洞的流入。
据悉,部分中小银行现已降低了网贷平台的注册本钱金要求,如此前要求5000万元,现在只要2000万元就可以;有的银行对平台的国资或上市公司配景要求也一并降低了。
这使得原本被排除在外的“中小平台”终于有了跻身银行存管的资格,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银行拉锯战”从外貌看虽然是各大银行间的竞争,实则是将胜利的天平送给了那些原本并不够资格的中小平台。
于是中小平台抱着何乐而不为的态度,纷纷成为了存管数量猛增的“主力军”。
但主不雅观的盲目与技术的滞后,却让这些中小平台在真正上线运行银行存管时,显得问题频发、漏洞百出。
中小平台的存管运营痛点
对于存管的趋利性和存管门槛的降低,使得各平台在银行存管的实际运行质量参差不齐,这一点也在中小平台身上尤为突出。而“伪存管”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一些网贷机构仅仅与银行电子银行部达成开户协议,就对外宣称“已获得银行存管资质”;二是网贷机构以个人名义向银行存入一笔资金,取得相应的存款凭证,就宣称本身完成存管等等。
除此以外,一些仍然沿用“嵌入式存管”的平台,也在变相宣传其“银行存管”的身份。
在目前的银行存管方式中,算得上合规的是电子户(直联)和大账户模式,而关于嵌入式存管的方式,业界也一直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