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连充电宝租赁都可以打着共享的幌子赚取资金与眼球的时代,已经发酵多年的国内共享住宿市场,在共享经济各处开花的 2017 年,却一直寂静的可怕。
这个行业少有争分夺秒的融资战争,更别提你来我往的大规模补助。但随着Airbnb对中国市场布局的加速,让 2016 年以来共享住宿已经渐渐明朗格局,又多了几分变数。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小猪短租平面广告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Airbnb平面广告
比来,在上海地铁静安寺站里,小猪投放了新一批的地铁广告,巧的是,刚刚经历了多起争议事件的Airbnb中国,也几乎在同时将广告安插在同一地铁站中。这两家主打C2C模式共享住宿企业间的市场争夺,在这座地铁站中短兵相接了。
显然,国内共享住宿市场的“师徒之争”,在所不免。
师傅的“尴尬”
虽然作为共享经济的始祖与代表企业,Airbnb在全球拥有 300 多万套房源,获得了超过 310 亿美元的估值——但在中国,他的尴尬可不只有阿谁中文名。
其实,Airbnb很早就推出了中文版本,但对内地市场一直隐忍不发。直到 2015 年 8 月 18 日,Airbnb才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一直以来,境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就是一个难题。初来乍到的Airbnb,与Uber一样,不寒而栗的做本土化运营。在中国市场蛰伏了一年后, 2016 年 9 月,,Airbnb公布了新一轮5. 5 亿美元的融资,并开始发力。
他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维系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关系,而且尽量减少政策、法规上可能遭遇的麻烦。Airbnb先是与国内多座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又和中国旅游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去年 11 月初,Airbnb颁布颁发成立Airbnb中国;本年 3 月,Airbnb CEO Brian Chesky亲临上海,颁布颁发Airbnb在中国大陆地区更名为“爱彼迎”。按照公开数据,Airbnb在中国已经拥有 8 万套摆布的房源。
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但“爱彼迎”的美好,又被几起毁房事件拉回到了现实。
2016 年 12 月,上海市民汪女士的一篇题为《曝光一个上戏学生,他用Airbnb毁了我整个家》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而本年 3 月份,发生在杭州房东李女士身上的另一件 12 房客毁房事件,又一次将Airbnb中国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虽然Airbnb一再声明对于安适监管与房东权益保障的重视,但无论是上戏学生毁房,还是杭州 12 房客毁房,不管事后房东是否得到了相应的补偿,显然房东已经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目前来看,Airbnb在中国并没有建立严格的办理制度,也没有实名认证,更多的只是依靠个人的诚信来维系。
然而,Airbnb在中国的尴尬不只是监管上的缺位,其中国办公室与总部间的沟通与联动恐怕也存在问题。
在大张旗鼓的成立Airbnb中国,改名“爱彼迎”后,其中国的负责人任命却依旧没有浮出水面。更蹊跷的是,有媒体Brian Chesky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被问及上戏学生毁房事件,竟然表示的一无所知。
这一切不禁让外界猜测,如今爱彼迎是否又会逐步遭遇谷歌、优步的本土化困境。
中国分享住宿之难
去年李开复接受美国媒体的电视采访,谈到Airbnb在中国的前景时曾说:“Airbnb打开中国市场的机会为零。要想想如果中国市场这么容易打开,那么那些盲目的模仿者早就酿成 100 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了。”
Airbnb所面对的市场,远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Airbnb秉持着”轻资产化“的运营模式,选择的是C2C模式。他们对用户的住前、住中、住后的各个环节,甚少干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用极小的资金、人力成本就可以撬动更大范围内的房源,实现快速扩张与利润增长。
在信用体系运转良好、有着分享文化的国家和地区,Airbnb可以用这套方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当地生活化的出行体验。但是在中国,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社会的分享精神、人与人间的信任感远远不够,平台很难对房东与房客产生约束力。
国内的很多房东、房客,不单互信很难快速建立,住宿分享就意味着要丧失掉部分私人空间。
除此之外,尽管外界都认为共享住宿对酒店业的冲击显而易见,不过当前包孕Airbnb在内,外部与酒店的竞争也是各大短租平台要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