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小米之后,又有几家国内手机厂商跳进了“自研芯片”的圈子。长期以来,手机芯片等关键元器件一直是限制供应链产能的一大命门,近段时间手机元器件成本的涨价也让国内手机厂商再度陷入被动。于是有媒体指出:自研芯片或是手机下一个厘革的起点。
自研芯片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国外的苹果、三星,国内的华为以及刚刚上路的小米,可解决供应链、渠道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当真是“亲力亲为”吗?近日,资深媒体人秦朔老师和荣耀总裁赵明的一次对话,似乎揭示了手机厂商未来的制胜点,专利、渠道甚至是产品都只是外貌因素,核心仍在于打造自组织的生态能力。
发作式增长和渐进性扩张
尽管格局几经幻化,国内手机市场一直流行着两种文化,即发作式增长和渐进性扩张。小米、OPPO、vivo无疑属于前者,而后者也不乏有为之背书的品牌,好比华为、早期的联想和中兴。
很难从主不雅观上评判两种“文化”的优劣,在素质上都属于“红利叠加”的产物。好比小米的崛起离不开互联网模式的红利,OPPO和vivo的亮眼表示与之在线下渠道的坚持不无关系,即即是看似渐进性增长的华为,也离不开3G、4G、消费升级等一次次利好因素的出现。
实现发作式增长的手机厂商往往饰演着颠覆者的形象,正如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运营商模式的颠覆,OV的全渠道模式又引发了对互联网模式的重新思考。发作式增长是一个“做大”的过程,有机遇也有风险,且均在市场上一一验证。一种是刻意追求高销量,不惜以免费、亏钱的方式卖手机,最终对品牌形象、合作伙伴、用户体验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另一种比较聪明的是,在追逐高销量的同时还试图谋求利润,在产品定价上主张入侵中高端市场,幸运地收割了用户和远高于竞争对手的营收。
作为战场上的另一方,华为等渐进性增长的厂商饰演了被颠覆的角色,自己就是市场上最早的一批玩家,也是所谓既得利益者。渐进性扩张是一个“做精”的过程,颠覆者的出现对这类厂商同样形成了两种刺激,要么审时度势并在市场策略、技术研发、营销手段等方面与时俱进,从被颠覆的对象转型为新格局的“弄潮儿”。要么因为动作上的守旧缓慢或者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对市场趋势产生误判,最终彻底成了被颠覆的对象,这也是很多旧巨头没落的原因所在。
不过,从外界的因素来看,国内手机市场的饱和以及全球手机市场增长趋缓都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3月份国内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态势。对于这样一个饱和的市场,新一轮发作式增长的出现已经是小概率事件,渐进式扩张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线。由此来看,华为、荣耀、OPPO、vivo、小米等其实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为何会聚焦在自组织生态能力?
事实上,小米等选择自研芯片并非空穴来风。得益于华为的麒麟芯片,荣耀在供应链、供应商办理等方面具备先天优势,不需要仰人鼻息,特别在元器件成本上涨的情况下,这一能力显得尤为珍贵。
然而在赵明给秦朔的答案中,却并未刻意强调华为在研发方面的优势,而是归因于“不竭地扩大本身的能力界限,把合作伙伴的能力酿成我的能力”。联想到赵明此前在GMIC上表达的“有伴侣有未来”的生态不雅观,可以看出,华为与荣耀作为渐进性扩张的代表,所信奉的仍然是“向外扩张的组织和不停扩展的界限”。
无独有偶,“游侠”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提出了“蜂群思维”,蜜蜂分群的时候,统治者不是蜂后,蜂后只能跟着,是蜂后的女儿们负责蜂群应该何时何地安装下来……蜂群思维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只从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凯文·凯利将其归纳为:放弃集中控制,打造自组织的生态能力。
而之所以将“自组织生态能力”形容为手机的下一个起点,原因在于这一思想已经渗透到手机的供应链、渠道、软件生态等一系列环节中,并与传统形态形成了显著差异。
供应链办理:苹果式强权的“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