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回望刚刚过去的五月,大多数中国不雅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印度体育励志片,《摔跤吧爸爸 》用实力证明了,唯有好的电影,才能直达人心。回望刚刚过去的五月,大多数中国不雅观众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加勒比海盗5》以及众多“尴尬”缠身的国产片,而是一部印度体育励志片,以及它带给这个市场的变革和惊喜。
《摔跤吧!爸爸》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票房、上座率、口碑走出一条上扬的弧线。排片从首日的13.3%一度增长到31.8%,豆瓣评分从8.8增长到9.2,票房26天突破十亿大关,甚至超越了在印度本土的总票房,《摔跤吧!爸爸》成为了内地首部非好莱坞十亿级票房电影。
同时,影片在IMDB评分8.8分、烂番茄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不雅观众对它的认可。
《摔跤吧,爸爸》用实力证明了,唯有好的电影,才能直达人心。而它的成功又恰恰衬托出了,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长期缺位。
事实上,在好莱坞乃至世界各地,体育电影都是重要分支,承载了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升华。在中国体育产业进入爆棚发展的当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作为体育单薄的印度能拍出如此伟大的体育电影,而作为体育大国的中国却鲜有成功的体育片问世?国产体育电影究竟有哪些欠缺?
《摔跤吧!爸爸》为什么能火遍全球?
体育题材始终被国际电影界偏爱,它能同时传达出激情、鼓励、团结、希望,超越自我,达成梦想,以及旺盛的永不平输的生命力。这是其他题材很难做到的。而《摔跤吧!爸爸》将这一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1.真实感人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是按照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想通过摔跤运动为国争光的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退役后,为了完成本身的梦想,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无奈妻子一连四胎生下的都是女儿。在偶然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后,马哈维亚顶着世俗的压力训练女儿,通过父亲和女儿两代人的努力,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在英联邦运动会上实现了梦想。
影片传达出的信息同样十分现实,邦家之光、个人梦想、家庭感情、女权解放四大主题,无一不是现实问题。而除此之外,《摔跤吧!爸爸》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诉说着体育精神的名贵。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千军万马走应试教育独木桥的现状,《摔跤吧,爸爸》还指出了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给人启迪,催人上进。
2.国际化的讲述方式
即便保存大量的极具印度特征的歌舞,《摔跤吧!爸爸》整部电影的叙事语言依然是尺度的国际化的讲述方式。正如业内人士所评价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剧作思维及整个镜头语言的组织技术和好莱坞的电影基本没有差异,如同阿米尔•汗和片中四位女性演员的敬业精神是所有电影工业的一个尺度。”
事实上,体育电影在技术手段上也要求颇高,体育电影投资需要必然的专业性和规模性,技术手段和设备要求也很高,航拍、运动画面都需要符合尺度的器材,拍一个恋爱片镜头可能拍三遍就过了,而拍体育片的动作场景可能拍三十遍焦点都是虚的。
3.偏执的敬业精神
影片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不但因为剧中的精彩表示,还在于演员在剧外的付出。52岁的阿米尔•汗亲自上阵摔跤,在影片中要扮演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为此,他先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在短时间内从69公斤增肥至97公斤,表演55岁时发福的状态;之后又在5个月内减掉50斤的赘肉,拍摄29岁壮年的戏份。
阿米尔在4月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时曾体现,“借用服装道具以及特效不是不行,但我本身感受不到肥胖,作为演员我觉得那欠好。”而参与电影的其他演员也都为电影的拍摄进行了长达7个月到一年不等的专业的摔跤训练,为的就是达到更传神的效果。
《摔跤吧!爸爸》成功背后,国产体育电影的缺失
可以看到,和中国市场更熟悉的工业化好莱坞大片比拟,《摔跤吧,爸爸》成绩的背后并非印度电影的高度工业化,而是“手工式”的匠人匠心。
那么,相较而言,,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经典少、类型少、作品少、获奖少”,这是国产体育电影给人的印象。在华语片市场如日中天的今天,体育电影的发展总是显得有些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