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网络的演讲逻辑
当下,传统社交面临着三大难解困境:一、关系匹配难,不能很好地解决信任关系及个性化特征信息的传递问题(社交领域的价值传输),人际关系匹配存在明显的效率瓶颈;二、无用信息多,信息失真、过载,筛选及决策成本高居不下,且受制于诸多现实因素,无以解决社交资源的供需平衡问题;三、有效沟通少,无论是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都难以解决“有效沟通”这一根本的社交难题,因为它们更多的基于人们的社会身份,而不是演进式的社交网络,也就难以制止现实的、昂扬的社交关系办理及维护成本。
事实上,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强关系网络中,并不会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然而,这一切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到来而悄然改变——而其中最具时代意义的莫过于人们关系网络的不停消解重构,这意味着一种由强关系网络逐渐向弱关系网络的演变趋势。
回到问题的原点上,到底怎样的社交网络方为人们所需?基于现实身份的强社交关系网络无疑是第一位的,作为人们线下生活的自然延伸及社会身份的强关联、强映射,但这种模式显然过于古老陈旧,限制了大量的社交机会及自由的社会连接。事实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迟迟无法解决社交的边际成本问题,而这正是弱关系网络最为核心之处:如何帮手用户最低成当地建立最为广泛而有效的链接?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现成的社交圈子,而是一个具备自我演进能力的关系网络。它一定具备如下一些特征:充分个性化、低参与成本、效益可量化、去信任化、高效匹配、供需平衡。而这正是弱关系社交领域所涌现出来的大量机会。
二、社交+区块链有何助益?
区块链应用于社交领域有两个标的目的值得一试:其一,利用区块链全网公开可见的特性,让社交网络变得更为透明高效;其二,利用区块链网络的匿名化特征特性,重新定义人们的身份认知,并借助智能合约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多维度链接,摒弃无效社交、量化社交成本效益,赋予社交网络以新的生命力。
可以发现,区块链在弱关系社交领域有很大发挥空间,和匿名化社交更是有不少契合之处。首先,弱关系社交需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精准的人际关系匹配。那么,基于怎样一种匹配规则呢?有三个条件需要满足:充分个性化、效益可量化、供需平衡。这样看来,如果基于用户的现实身份,是很难满足以上三点的。终究,对于用户来说,更多的时候关注的不是“你是谁”的问题,而是“你是谁和我有什么关系、能产生怎样的交集”的问题。基于此种社交心理预设,以上三个条件自然也就满足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实现的事情了。这里,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借助于区块链网络,将个性化标签作为弱关系社交的价值载体,来解决用户彼此间信任关系及个性化特征信息的传递问题,从而营造一个去信任化的、认知驱动的、自我演进的关系网络,进而通过多样化的场景设计将具备相似特征的用户快速聚拢起来,再利用智能合约来实现“自定义群组”的设计,解构传统社交关系链,重新定义二度人际关系。这样说起来还是过于抽象,而且略过了很多细节,下面我们以简单图示的方式来增补说明。
第一,在区块链网络中,个性化标签与一般的社交标签有何区别?它是否足以承载社交关系匹配及价值判定的功能?而且,如何让用户有动力去为别人贴标签,而且确保标签的个性化及有效性呢?先看一个用例:
图示1 标签合约触发流程展示
简单表述下,当用户要为好友贴一个标签时,是需要设定一个合约的(由系统配置简单模板)并发送代币,但如若对方接受了,最少是需要花费X倍的代币(由用户A在合约中来设置数额)来作为返还,如若不接受的话,相关的行为记录则记录在用户的隐藏标签历史中,一旦有十人以上予以该用户相似的标签,这些标签将会强制显示到用户的标签历史中。在这个用例中,包罗了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 【成本约束】标签及合约是写在链上的,用户无论是为别人还是为本身贴标签都需要消耗代币,而且每位用户最多只能为本身设置五个标签,不成更改;
● 【认知变现】每一个个性化标签背后都隐藏着用户对他人的独特认知价值,并由对方来决定是否买单、溢价多少,将社交网络中的有价值认知及关系加以量化及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