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风口上的公司,总是能吸引国际巨头抛过来的橄榄枝。
这样的合作,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衡量中国公司发展成色的尺度之一。
比来牵手的,是汉能与奥迪。
8 月 23 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与德国奥迪股份公司签署相关协议,双方将在太阳能汽车领域展开研发和合作。
奥迪所看重的,是汉能薄膜发电旗下阿尔塔公司的砷化镓薄膜太阳能技术:全球转化效率最高、单位质量最轻、最薄及柔性可弯曲。
薄膜太阳能产业被业界称作汉能创造的“第二个奇迹”,第一个则是金安桥水电站——目前世界最大的民营水电站。
创业不易,创造奇迹更像是挑战“不成能完成的任务”。
主攻水电时,汉能创始人李河君自嘲曾在山沟里呆了 10 年;转向薄膜太阳能后,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山沟岁月”。
据接近李河君的人士透露,不出差时,周末他也会在位于北京奥森公园的汉能总部办公,“平时,他中午和晚上也都摆设了会议”。
两年以前,汉能股票被恶意做空,近乎是生死考验。汉能挺了过来,李河君将其归功于国家对于薄膜产业的看重、伴侣间的信义和团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
逆境抗压能力,他总结出来了一个词:逆商。
用这个词来描述李河君本人也颇为合适。他似乎总是逆势创业,陪同他做水电和薄膜太阳能的常常是规劝、质疑、讽刺和报复。
“太世俗干不可大事”
本年年底,汉能与奥迪合作的首辆原型车就将与公众见面,将集成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移动能源市场的发作式增长有望成为汉能利润的新支柱。
此前,一直是水电业务挑大梁。
金安桥水电站每天给汉能贡献 1000 万元净利,所有水电项目每天贡献近 2000 万,一年 60 余亿。
“一片瓦,一棵树。”李河君比来一次露面是在 7 月 29 日,他带着汉能最新产品汉瓦出现在国家会议中心,“汉能希望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这样的表述,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常常被认为过于飘渺。
据汉能内部人士体现,李河君的《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一书 2013 年出版前,出版社曾建议他改书名,但李河君坚决差别意。
这或许与他广东客家人的出身有一点关系。
同来自中原地区的客家人和广府人,在广东是两个神奇的存在。这两大群体近现代涌现出了众多名人,如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李光耀等。
客家人与广府人,对故土的牵挂融进了对后辈的教育之中,“立言立德立功”的训诫、放眼看世界的家国情怀几乎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处。
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家有千金,不如藏书万卷”的说法,看重个人修为层面的世代传承。
李河君对于财富的看法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客家人的这一传统,“为了抱负而干,当你把钱当副产品的时候,你就挣到大钱了。”作为企业家,他认为应该有点儿血性,要有情有义,太世俗干不可大事。
此外,比拟广府人,客家人的忧患意识更强。在海外的侨胞中,广府人会说:太阳在粤人社会上永远不落。客家人则说:凡有咸水的地方,都有客家人。咸水即海水,又咸又涩又苦。
生于忧患,未雨绸缪,这种意识带进商业中,常常是较为超前的眼光和近乎偏执的执行力。
1994 年,汉能成立。彼时,李河君几乎跑遍了全国,已经在广东、青海、浙江、广西等地收购和修建了一批小型水电站。到 2003 年时,汉能的资产清单里又多了一批中型水电站。
但是,这批优质资产,却在修建金安桥水电站时,大部分卖出以确保资金投入。高峰时每天 1000 万元的投入,“在最困难的时候,汉能将多年积攒下来的风险准备金全部投了进去。”
金安桥水电站最终的投资额超过了 200 亿,装机规模比葛洲坝水电站大10%,比美国最大的胡佛大坝大30%。
清洁能源领域的“两个奇迹”
“汉能花十年时间干了一个规模相当于三峡1/6,效益相当于三峡1/ 3 的大坝。”这样的工程,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确实可用“奇迹”来描述。
而对于薄膜太阳能产业,据能源领域专家评价,汉能相当于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新产业。
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大忌。
“中国顶级的企业家伴侣都对我说,‘河君,你千万不要乱动,你好不容易把水电熬出来了,你这么一弄就死掉了。’”李河君在一次论坛上透露。
李河君定下的八年目标在 2012 年已经提前完成,并且做到了3000MW。
2012 年开始,汉能先后投入 300 多亿,在全球收购并整合了薄膜太阳能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