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曾写过一本轰动一时的《低智商社会》,痛斥了当日本社会过于繁荣后,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价值的追寻,日益消沉,到处充满“低智商”现象。
大前研一的这本书于2010年引入中国,彼时国内刚刚举办过奥运会,同时又有《中国不高兴》、《中国为何不高兴》、《中国很高兴》等等“高兴”系列畅销书席卷市场,民族情绪高昂,当看到日本正在逐渐成为低智商社会时,也大为让国人感到过瘾,发达国家不过如此,我们“很高兴”。
不过今天,当我们每天拿着手机疯狂刷信息流、不雅观看各种美女秀场直播、不竭在各种手游中消耗金钱与时间时,此时拿出《低智商社会》中的诸多现象来对照国人,好像也能够一一对应。
2,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如果从收入上来看,日本人均GDP为4万美元,是中国人均的7-8倍,因此这么有钱的情况下才有资格安适的宅在家看片不怕饿死。
这主要归功于“人口+技术”红利,技术的发作正在拉平所有人的消费差距,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尤为明显,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人群,拉钩显示其人均年收入遍及高于2万美元,同时受惠于规模经济,低人力成本以及移动互联网,普通白领精英们都能够以最低的价格享受到的某种办事,而这类办事在发达国家可能就需要付出数倍的成本,典型的诸如外卖、物流、家政等等。
也就是说,受惠于互联网经济,虽然人均收入不高,但由于物价同样不高,享受到的消费感受其实并不逊色于日本,当然这种表述,仅限于于国内已经收入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一人群正在扩大。
同时,移动互联网作为全新技术,正在全球范围撵平消费差距,一个身价几百亿美金的富翁所使用的手机同样是iphone,和一个普通上班族并无区别。
富翁走在街上,辨识度也越来越低,这点在科技大佬身上尤其如此,普通T恤+普通牛仔裤正在成为各大佬各种演讲场合的标配。
对于年轻人来说,科技消费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消费品,不过这些消费品的价格差距不会太大,这归功于规模经济。长期处于科技消费中的年轻人,对于品牌的识别来自于故事、身份认同、价值认同这些感性的能够在社交媒体中疯传的商品,对于单纯彰显社会身份的奢饰品也一定在丧失兴趣。
而同时,能够打入社交网络的消费品,定价也一定不会太高,例如比较成功的严选,例如小米有品等等。
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之下,这一代年轻人享受着空前的消费红利。
3,
但经济繁荣的同时,其实也正在让人感到无望。大前研一比来又写了一本书叫《低欲望社会》,其体现“日今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而这和国内前一阶段房价疯涨,中产阶级滑坡的文章疯传现象,其实可以很好对应起来。对于日今年轻人来说,凭着他们的普通工资,不成能像上一辈一样,只要勤奋工作,就能买房,在国内的一线城市统一如此。
这不是日本的孤立现象,伦敦、纽约、香港、台北,放眼望去,只要是一个发达城市,拿普通工资的年轻人根本不成能买房。
再怎么努力也一辈子买不起房,同时一辈子也饿不死,过的还不错,同时动漫和游戏产业又如此发达,选择虚拟世界,这岂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所以低欲望社会,并非是年轻人都真的没有欲望,而是说整个产业都在日趋成熟,逆袭机会自然只留给了少数人,如果没有特别强大的能力与运气,这辈子基本出头无望,物质欲望在现实中被逐渐放低。
4,
上一代人的神经元反射比较慢,在物质匮乏年代,遍及需要用消费的物欲来刺激,通过购买来达成大脑多巴胺的奖励,因此,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可以延迟满足。
诚然,中国依然处于“买买买”时代,远远还没到消费过剩,不过技术所带来的历史进程也已经出现了。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大脑中的神经反射,满足多巴胺的释放,技术正在取代这一点,成为释放欲望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