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看共享单车这一年多,顶着“未来城市生活的入口”、“全新的经济模式”的头衔,肆意狂奔,数百万辆各种颜色的单车,充斥了中国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但岂论是摩拜、ofo,还是小蓝、小鸣,都有一个不成回避的问题——盈利。
在国内盲目追求市场份额的环境下,只追求数量不追求效率的公司,恐怕很难实现盈利。于是共享单车们一边继续向未来奔跑,一边转了转头,看向了一片蓝海的国外市场。
一、以世界为局,谁能完美完成“渡海战役”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选择出海的共享单车其实陷入了另一场大淘沙,先行一步的第一梯队面临着政府、本地骑行文化的挑战;迎头赶上的第二梯队则还需加上第一梯队快速布局的围剿威胁。要想长成“橘树”,时机、沃土、养料缺一不成。
截止到 9 月 12 日,笔者细数了目前共享单车的出海情况。ofo领先摩拜一座城市,目前已进驻 10 座,小蓝单车除了进驻美国旧金山, 7 月份还投放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优拜单车则于近日颁布颁发进驻加拿大温哥华,成为首个入驻北美地区的中国共享单车,并传已经获得新一轮融资,用于其最新的出海计划。小米生态链下的小白单车则骑进了日本。
但一方面,第一梯队似乎在出海上并未占有先驱优势。摩托车文化浓厚且规范严谨的新加坡,没GPS锁的ofo被集中扣押,有GPS锁的摩拜根本无人问津。摩拜在英国伦敦的报答损坏,再加上一天“持续 25 小时”的阴雨气候,居民使用地铁、公交的频率远大于骑自行车的频率。这也给了第二梯队弯道超车的机会。海外个性化的市场,又让所有共享单车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也让优拜、小蓝等第二梯队有机会在全球化视野下,和摩拜、ofo一较高下。
二.盈利舞台很大,谁能掌握聚光灯?
抛开政策因素不谈,全球骑行文化浓厚的城市少说也有数百座。
对于国内第二梯队单车品牌来说,一旦先于第一梯队,在几座主流城市中顺利开展大规模运营,按照国表里的税率情况,实际收入将获得大比例提升,完全可以靠用户骑行实现盈利目标。舞台很大,关键在于如何驾驭机会:
(1)别走弯路——政府站台与技术规范。细究目前摩拜、ofo所经历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在于没有掌握本地政策与法规,而且在实际性的运营上快速复制国内的模式势必带来水土不平的毛病,国外城市大多交通政策法规完善、对秩序敏感,用国内“低成本投车”的老一套战术并不能起作用。第二梯队若想在全球突围,第一步即是调整自身的单车产品,让其符合本地的法规,包孕车灯、车身凹凸、GPS等。同时切记与本地政府或协会连结良好关系,让本土化的团队运营当地化的市场。这方面小蓝未有发声,优拜单车在加拿大已经跟本地协会拜起了把子。 8 月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北美共享单车协会 2017 年会”,优拜作为中国代表受邀参加。但最终运营情况到底如何,是虎头蛇尾还是顺利突围,仍需拭目以待。
(2)走出新路——重资产与轻资产。出海对于第二梯队而言,其实相较于第一梯队所要承担的资金风险更大,在自身运营模式的选择上,需要更慎重。像ofo在 7 月就和上海凤凰一起颁布颁发,初步约定未来一年中为ofo拟提供不少于 500 万辆自行车采购计划,其中 100 万辆将用于投放海外市场。摩拜则在 6 月 22 日颁布颁发已在日本福冈市成立摩拜单车日天职公司。尽管从长远角度来说,摩拜和ofo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用户维护一把抓,可以连结自身品牌输出的一致性,但是如此操作势必导致运营思路无法做到百分百当地化,这也是他们本地问题单车报答损毁频出的原因之一。
所以岂论是从项目风险还是当地化运营角度,笔者都建议第二梯队选择差别于摩拜、ofo的轻资产模式,例如采用与本地公司合作的模式,由本地合作伙伴负责政府关系的维护和地面投放与运维,优拜们则抓住核心竞争力,输出品牌和核心GPS锁相关技术,这样既减轻了生产端和运输端的压力,财务模型更加健康;在战略上也更符合当前共享单车海外扩张的形势。如果想要进一步扩大海外规模,此种策略下单车的铺设速度会更快;如果本地城市运营不够抱负,也比投入了实际生产的方式所要承受的损耗更少。
三.“环保”或者“科技”,打造差异化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