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默尔索
1
假如要盘点改变一代人的商业项目,我应该会提名网吧。终究,在家用电脑没有普及的时代,网吧就是互联网的实体,网吧老板就是互联网的使者,如若没有网吧,从张朝阳到马云,所有人的财富故事都要无限Delay。然而,这么牛逼的商业项目,竟然没一个官方认定的准确生日,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有人说那是 1996 年 5 月的事儿,上海,网吧名字叫威盖特。在猪肉 2 块钱一斤的年月,在这上一小时网得花 40 块钱,合伙人据说是上海科技大学的几个学生。没人说威盖特为啥叫威盖特,我猜,八成是英文"We get”的音译。
但是细究一下,威盖特不必然能坐实"中国第一家网吧”的称号,因为这里虽然有"网”,可主要还是局域网,最关键的是,它没有"吧”。"吧”是个充满异域情调的时髦词汇,我们得尊重它。因此,我更倾向于把"中国第一家网吧”的头衔颁给北京的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这上网, 3 分钟 2 美元,虽然贵,但能获赠一杯咖啡——它可能不但仅是中国第一家网吧,也应该是中国第一家名副其实的网咖,英文Internet
Cafe,被一五一十地照搬了过来。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网吧事业起点并不低,只不过,后继者们没能连结这种优势。我们的骨子里并不流淌着西洋式的高雅,比拟于咖啡馆的安静冷静僻静,酒吧的嘈杂更深得民心,进而网吧的称呼流行开来。近些年,提供高端办事的网咖强势出现,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旧网吧的淘汰升级,殊不知,其实只不过是返祖罢了。
说起来,中日韩三国对公共上网空间的称呼也颇反映国民特征。日本人沿用西方尺度,统称"Internet
Cafe”,倒也符合他们的一贯传统和民族形象;中国人称之为"网吧”,取自酒吧意向,符合以男性为主、遍及是小规模经营、环境脏乱差的心理预期;至于韩国,简单粗暴称之为"PC
Bang”,即电脑房,功能指向明确,透着因地缘关系紧密而产生的家庭式安适感。
和威盖特一样,实华开的名字也来自音译,Sparkice,取意"冰火交融”,这是老板曾强在加拿大卖文化衫时候得到的灵感。它开业是 1996 年 11 月的事儿,有说法称那一天是 11 月 2 号,又说是 11 月 15 号,后来还有人说是 11 月 19 号,几方都言之凿凿,成谜,我们就不细究了。不管怎样,它将在这个月迎来本身的二十一岁生日,这一点总是没错的。
2
在马云还没有成为马云的时候,媒体们遍及认为曾强才是阿谁被历史选中的人。
做学术,他在 17 岁考入清华应用数学系,本科结业论文获清华一等奖,本科结业后转学经济办理,硕士结业论文又获国际远东经济会议国家奖,第一份工作在国家信息研究中心,论文获得国务院国家机关论文特等奖, 89 年又赴加拿大留学……读了差不久不多十年书,曾强发了五十多篇论文,还出了四本书。
做生意,,曾强大学时一直在做兼职,没结业就是万元户,到加拿大留学时,因为奖学金还没拿到,他卖过羽绒服、文化衫和空气净化器。 30 岁时,他在加拿大成立实华开亚洲公司,帮手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收购和借壳上市,最成功的一笔交易,是帮手中石化用 400 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加拿大上市公司。
青年曾强
1996 年,曾强 33 岁,度过了天之骄子的前半生,突然想在北京开网吧。时隔多年后他回顾本身的这个决定,只说了一句,"当时年轻气盛”。
在实华开网络咖啡屋本来的位置上,曾有一块载入历史的广告牌,张树新的瀛海威在这里写下:"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一千五百米。”阿谁时候,曾强正在与瀛海威谈合作,只可惜合作没成,曾强一气之下说,我们就在这个牌子下面搞点什么。想来想去,就开了一个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