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号码库资源任选,方便,快捷,快速开通。
咨询热线:400-1100-266
距离 8 月 31 日“得到 002 号知识发布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距离我上一篇关于“得到”app的文章也已经过去了 5 个月,那时还没有《得到品控手册》。原来这篇文章应该更早的出现,但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产品的商业逻辑,特地花了点时间了解《得到品控手册》,而且体验了一段时间。
比拟之前的 001 号发布会,这次发布会只发布了一款产品,其实这个产品早在去年 9 月就已经上线了,那为什么又要单独为此开一次发布会呢?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一、概述定位《每天听本书》是“得到”app于 16 年 9 月上线的一个付费栏目,用时 30 分钟摆布将书中的精华提纯,并用白话转述的方式交付给用户,让用户快速掌握书中精华内容的知识产品。
差别于过去的听本书,这次做了全面的升级,过去的年度会员,因为一天只上线一本书,全年下来,最多也只能听上 365 本,但随着产量加大,用户可以选择单本购买、包月会员、包年会员、试用会员(一周)的购买方式,一旦成为每天听本书的会员,将可以畅听这个栏目的所有内容。整个产品的核心是音频,同时配备了条记版的文字,以及一张手绘的思维导图辅助用户复习查看。
slogan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
关键词办事:态度真诚且不卑微、以平等的姿态,建立对象感输出良好的体验
知识增量:获取知识、洞见、见解
提纯:挤掉水分,留下干货
交付感:听完后必须让用户“get”到
效率:前戏不要长,脖子尽量短,节奏拉起来,,废话要少讲
赋能:用户听完觉得本身牛,而不是觉得你牛
转述:是“说”不是“播”,对原著的重构
生产流程二、需求分析简单来说,每天听本书就是浓缩版的书籍干货,这其实不太符合一般人的认知,书籍通过他人的转述提炼,一定会丢失很多细节,失去很多阅读的乐趣。那罗胖为何要煞费苦心的发展每天听本书呢?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个,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释:时间、通识。
时间过去的商业世界,是基于原子的稀缺世界,信息知识是稀缺资源,要想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是钱。现在的商业世界,是基于比特的丰饶世界,信息知识的增多,人类的带宽越来越不够用,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最重要的是时间。
时间是未来一切商业的共同战场,行业界限日趋模糊。从用户的角度说,消费一个产品,支付的越来越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越是社会上层,时间越不够用。越是社会底层,就越拥有大量闲暇。
因此,是在为用户省时间中创造价值。现在的时髦词汇,好比碎片化学习,都是在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知识付费能够存在:
提升获取效率:用户是为在海量的信息中做了精选、优化的办事而收费。内容办事,实际上转化成了时间办事,提升了用户的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突破社会阶层:有一个很粗暴的逻辑认为——人的财富和认知水平是他的伴侣圈水平的平均数。大体确实如此。内容收费,其实是为那些愿意付费的用户在升级伴侣圈。围绕着知识产品展开交流,这样的人构成的伴侣圈,可能是最自制的突破社会分层固化的工具。
构建高质量社群:因为内容是付费的,设置的高门槛就筛选掉了那些对知识不那么渴求的用户,过滤完的都是质量较高的爱智求真的用户。别的,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付出的金钱就是沉没成本,用户花了不少钱,往往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误区,可能因为损失厌恶欺压本身好好学,最后因为承诺一致,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他们往往更加认同产品,社群自治和价值认同,是未来商业最安靖的底盘。
通识通识教育也叫通才教育,这可不是罗胖首创的概念词汇,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通识教育自己源于 19 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差别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差别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说过:知识本没有界限,在《穷查理宝典》中也看到了“发起跨学科攻击”这样的新鲜概念,其实素质上就是通识。
罗胖希望借着通识这个概念,让用户能在差别学科、差别领域的阅读中,能够对本身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启发,他希望“内行的顶尖高手,把本身行业内的顶尖心法,酿成另外行业里的人创造力的源泉。”也常说“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移”。但这么多的书,就是穷其一生也看不完啊,就是选一本好书都挺费劲的!
时间不够,带宽不足,每天听本书也就是在这样的需求场景下应运而生。
当然,用户并非都是同一群人,也需要按照差别的需求更换差别的使用姿势。
获取谈资:仅靠听本书这个装逼神器就足够了
升级认知、体验阅读乐趣:那听本书就只能充当领读人的作用,按罗胖的话说就是:我们只是把你带到了图书馆门口,门内有什么还待你本身探索
时间:9:00-21:00 (节假日不休)
版权所有:巨人网络(扬州)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江苏省信息产业基地11号楼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2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