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跨境电商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在亚马逊和虾皮这个行业总结了一套快速爆单的经验,一年内从一家店开到一百家,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想要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可以+我威信(592 556 0772 ),我可以教大家如何从零开始快速爆单。
自从出现跨境电商以来,它的交易额一直再以几倍的速度在增长,而且政府大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虾皮开店,不需要保证金、服务费、店铺租金等费用,平台只要提取销售佣金,一台电脑就可以管理多家店铺,而且东南亚现在属于蓝海市场,有6亿人口,发展潜力很大。
与中国购物网站的平均单价相比,快递的平均单价为50美元,WISH52的平均单价为57美元。
互联网时代有许多神话。
美国很多地方冰箱销量上升,美国电商4月份销量增长49%,堪比黑五。
像这样的标题,到处都是各种爆款。
再比如虾叔这半年运营微信官方账号以来,写了几十篇原创文章,阅读量最好的文章是上数据,我是怎么做到日出500单月出5000单的。
人生迫在眉睫,我成了标题党。
事实证明,这个标题确实引人注目。
但是大家都可以吗?
您有专业的操作技巧,或者独特的选品能力吗?选择产品应该如何选择?
选择一个自带流量的产品,会让店铺的开头走得更顺畅。
选择产品的方向是什么?
①季节性产品。
雨天卖伞,鞋套,晴天防晒霜,太阳镜。还有圣诞树,中秋灯笼。了解当地的习俗和节日。提前一个月发布相应的产品。
②看当地平台的热卖产品,分析买点,找类似的产品,不要找同样的产品(很难卖爆炸性产品)
③网络名人推荐,关注网络名人,了解时尚方向。
④现在热卖,蹭热度。
比如去年的复联周围,冰雪奇缘周围,甚至爱豆周围(比如:blackpink)。顾客只要有需求,这个产品在短时间内肯定会有流量。这就是防疫材料的原因。
⑤使用数据工具了解搜索趋势和客户需求。
建议使用淘数据、海鹰数据、GoogleTrends等工具。
了解行业趋势对产品非常重要。
何时启动?何时停止?何时流行?与季节有关吗?这是值得研究的东西。
有针对性针对性的营销、推广、供应链、布局和定位。
若无独特的选品能力,则只有勤才能补拙。
许多平台在他们还是新平台的时候,都适合做铺货来打开局面。
新店开张了,没有米怎么下锅?
产品是平台的米,鼓励广大商家在平台开发初期做铺装。虾皮在腾讯注资后,发力期从57-55年开始,59年在当地开放口碑。
现在平台还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新店可以生产5000个产品。刚开始一定要做好店铺装修,然后多生产。产品数量至少要500个以上,越多越好。
现在平台不像淘宝宝。现在淘宝即使上了很多产品也不一定能出单,要开直通车才行。
新卖家目前的目标是先下单,然后客户经理会联系你。联系客户经理,找客户经理申请开其他网站。多家店铺一起发货。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们是否可以不铺货,做精品模式?
制作精品模式也可以,但现在并非如此。或是在你找不到自己的玩法之前,多做产品是最好的方法。而坚持不懈也是每个新卖家开店的第一课。
平台的趋势还有一些大卖点,就是多铺货。他们的店铺有几千个产品,如果我们的商品没有竞争力呢?而且现在卖家手里有很多店铺,很多店铺一起铺。我们现在的做法,除非铺路,否则没有别的。
新店有三个月的评估,第四个月是评估期(孵化期),所以既然决定做这个平台,就不能放松。(具体评估要求咨询客户经理。)如果评估期不过,会被丢在禁言群,客户经理到时候也不会管。Shopee平台本身可以在后台报告活动,但是后台活动的效果不如客户经理给的。
孵化期可以开5-4个网站。请尽量多下订单,多找客户经理申请新网站,然后多家店一起卖。
打开广告肯定有一定的效果。但新产品去打开广告的效果肯定转化率不高。推荐大家在上了比较多的产品,出单后,一定要找客户好评。
为了给产品积累权重,做好产品的好评和销售,平台一定会推动流量。接着这个产品我再去做广告。
我们的经营模式是多家店铺一起销售,抓住好的店铺。好的店铺抓销量,好的产品,点带面做好的店铺。
产品上涨后,你的价格ok吗?
价格上涨了,客户不想买,转化率低。价格下跌的话,可能会出现赤字,之后的价格很难再调整。
定价只是简单的成本+利润吗?
没有。
首先,定价公式不能错。
因此,如何计算国内段订货的运费和运往虾皮仓库的运费?
这些都是真正的开支。
如符合标准,可申请官方物流上门取件服务。参考过去一个月的卖方表现。
标准如下:
对深圳,东莞,广州等地的卖家:
平均每天订单量超过200单(包括台湾订单量)
卖方整体平均出货到仓库的时效必须在2.5天以下。
卖方整体预售商品占50%以下
未达到该标准的卖方不能继续免费接受服务。
对华东地区
平均每天订单量超过500单(包括台湾订单量)
卖方整体平均出货到仓库的时效必须在2.5天以下。
卖方整体预售商品占50%以下
未达到该标准的卖方不能继续免费接受服务。
之后可以咨询客户经理。
新手卖家可以根据成本比例将这部分运费加入成本,增加0.5.5.5.5等。,这样既不会造成成本突然飙升,产品竞争力丧失,成本压力也可以稍微转移。后续价格可以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