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名叫钟美美的13岁东北男孩因为模仿各科老师的日常而火爆网络。看过短视频的网友们都知道,钟美美的表演一气呵成,全程“高能”,仿佛当代老师“上身”,令人忍俊不禁。有不少网友直言“北电大门向你敞开”、“真实”,又想起了“那些年被班主任支配的恐惧”。 然而引人深思的是接下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看看这接二连三的新闻标题吧:《当地教育局被传约谈钟美美,视频下架》,《钟美美母亲发声:他就是个孩子,怕网络上不良评论影响他》,《钟美美:希望大家正确看待这件事》,《当地教育局:希望钟美美多演一点正能量的作品》……教育局、班主任、孩子家长、吃瓜路人,甚至钟美美自己都纷纷下场,五湖四海的人们一起谈论事件的影响,老师们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路径、什么是“正能量”等成为谈资。这个初中男孩,在热搜上挂了将近两周。 如今,钟美美事件仍在发酵,但已略显平静。如果我们能从讽刺老师、教育制度、对孩子的影响等细节问题中稍稍地抬起头来,说不定能看到一些新的社会变化。这个变化来自于我们发现,原来小时候在我们身边喜欢模仿老师的那些同学现在可以变成“网红”了;来自于我们发现,原来13岁的孩子能把短视频玩得这么溜,摆机位、凹造型、浑身是戏,甚至比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团队制作的产品点击量还高;来自于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事件对钟美美来说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他可以平静地说,希望大家正确看待这件事……这一切的一切提示我们,互联网已经深层地影响了社会文化心理,媒介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形塑社会与文化的力量。
基于互联网的微视频传播活动,其实一开始就显示出另类的性质。当下最为火热的短视频网站,实际是由人工智能所运维的庞大的虚拟王国。把关的是视频识别软件,“算法”则将最合适的内容推给相关受众。在这样的空间里,年龄不设限,发布时间不设限,公众的信息生产能力不可想象。据公开资料显示,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每年上传的短视频数量达到2000万。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各种思潮多元共存。公民的信息生产不可无视,也许今天出来的是钟美美,明天出来的就又是另一个新的形象。如果钟美美的短视频可以被理解为“亚文化”,那么他们的群体性特征对当前社会整体文化特征和发展走向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当我们对此感到陌生,并急于批评之时,不妨给予理解的微笑。我们看到的,不正是一副参与式、共享式的后现代图景吗?复课了,钟美美还会继续他的“表达”么?期待他更多的作品。 交汇点记者 朱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