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日“刚从火星回到地球”的魅族创始人黄章发出第一条微博:“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告诉更多人知道,除了小米手机之外,还有更好的魅族手机可以选择。 ”之后,在昨日晚间,他再次发布微博称“如果人生就是戏,我就是最真诚的演员。” ,并分享了他归来之后的第二段内部讲话。
黄章在魅族自我反省的同时,也将矛头直指小米。他曾表示自己复出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融资,而且拜访过格力CEO董明珠,后者也是魅族的潜在投资者之一。
魅族与小米的“恩怨录”
在小米公司成立前,雷军曾通过相关人士引荐,与黄章接触,并向其提出有意入股魅族。然而在2010年雷军却自立门户成立小米公司,再未谈及此前入股魅族的意向,在小米手机出炉后,魅族创始人黄章曾表达了不满,暗指雷军套取商业机密。
外界对此众说纷纭。魅族与小米之间的竞争也就此拉开序幕,并随着两者销售量差距的拉大而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各自新品发布期间。不过这也被不少人看成是二者的一种营销方式。
抛开二者的产品,从经营模式上来看,魅族是线上官网直销、第三方电商渠道分销,线下实体店分销。小米这倾向于线上(期货),第三方电商渠道合约机分销,第一次参加双十一的小米就取得5亿元销售额的单品冠军,因此业界也将小米看做一家电商公司。
近一年,中兴、华为、OPPO、金立都在组建自己的全新互联网独立品牌,试图在电商渠道有一番大作为,小米的成功也给了他们强劲的信心。电商作为国产手机异军突起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产手机该如何以电商自救?
此前“中华酷联”(指国产手机4大品牌——中兴、华为、宇龙酷派和联想)被依托于运营商的B2B模式束缚住了手脚,除了相对偏消费端的联想,其他3家都是跟随运营商的潮起潮落。这种弱渠道模式下,电商渠道变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手机厂商真的能够依靠电子商务走出有出货没利润的困局么?
商业价值资深记者张思,对此做出了分析:
中华酷联在服务最终客户的同时,还需要参与运营商的大批量集采,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分裂的事情: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亟待解决的是品牌问题,此外就是解决利润过低的问题,但是运营商渠道所能解决的是出货量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曾经免费入网赠送的手机品牌怎么可能花几千元在公开渠道购买?运营商也绝对不会为国产手机厂商的高端产品埋单,甚至补贴,能获此优待的唯有苹果一家。
一方面运营商对于终端厂商越来越苛刻,随着智能机门槛的降低,无序的竞争环境也令几大国产品牌厂商苦不堪言。即使是曾经跟运营商走得最近的宇龙酷派也意识到了气候的改变,不仅开始了官方网上商城,也在几大电商开立旗舰店,希望能够补齐短板。
但在没有打响品牌之前贸然抛弃运营商渠道都是危险的,恐怕国产手机厂商还得被迫分裂下去。但是在没有大树的丛林里,必须建立自己的渠道,这一点其实在华为成立终端公司之时已经有所考虑,自 2009 年起,就开始开立旗舰店,铺设各级渠道,但是独独没有将电商这个渠道放在重点打造的首要渠道。
除了频失先机以外,中华酷联的另外一个短板就在于跟随运营商定制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了廉价的入口,并且在进入公开渠道后延续了这种思维:首先自己的核心应用要保留,其次运营商的应用也要加入,即便不走运营商渠道,终端厂商都难免要与应用与服务厂商捆绑,这种捆绑对于没有后向收费模式的终端厂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创收手段。层层捆绑之后,一部千元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可想而知。
电商绝不是在互联网上开一家店的概念,而是从原来的销售硬件的思维变为流量思维,卖出几部手机固然重要,但是小米成功的另一个核心所在就是它自身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电商平台。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每日搜索小米手机关键词的次数至少在 50 万次,除了搜索进入小米官网的用户还有米粉的直接访问,再加上流量导入,小米官网的日访问量不低于 100 万。
试问今天的手机厂商有谁的官网能够做到这样的级别?电商从来就不是开店之争而是平台之战,一个成功的电商平台无论卖手机还是卖玩偶都将是可行的,而打造一个成功的电商平台恐怕并不适合传统手机厂商。
在流量之后,小米还有本事获取高客单价以及后向费用,这或许才是其电子商务的核心所在。做电商品牌以及开网络旗舰店本身难度并不大,关键是在电商之后该如何做。换句话说,今天的国产手机厂商在拼低价上没有人会输给小米,但是建立新的电商战略绝不应该是为低价产品找到出口,而是试水新的产品以及运营模式,这是一项体系化的工作,绝不是单纯为电商而电商。
回到今天的主题。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亚太区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为9080万部,与第三季度的9480万部相比,环比下滑4.3%。可想而知国产智能机的竞争也趋向白热化。
虽然小米已经通过电商取得非凡的成绩,但此后的路还很长,魅族除了叫板小米产品、营销外,如果还能够用电商来同小米叫板小米,那对国产手机而言会有更大鼓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