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品牌是个新生事物,大家都没有经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都在边走边看边学。而对传统做品牌的方式的回顾和对比,尤其能让我们有更清醒的借鉴意义。我研究传统做品牌的方式,是通过剖析路长全的《解决》和陈晨的《控脑》书中的案例,不管是完整的案例还是案例中最精彩的片段,但首先的,这些案例都是成功的,或者说通过作者这样运作,都取得过成功。通过剖析这些素材,我再对比着想象把他们放到淘宝上,哪些还可用,哪些手段已经失效——最终,找到最适合做淘品牌的方法,还有指导思想。 感悟一:没有单纯的做品牌,真正的品牌运作应该是在和销售的过程同时进行的。 所谓“单纯的做品牌”,是指只传播品牌形象(广告片),只对消费者的心智创造感受,而不对当期的销售拉动有任何的要求。如果说有这种做法的话,据我观察到的情况,目前只有两类企业,一类是资本雄厚的国有垄断行业,其代表就是各大银行(看看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广告就知道了,看看有多少银行在抢那个时段),另一类就是广告法不许正面宣传的行业,其代表是烟草企业和网游企业。前者的广告做的的确美,美不胜收,观众看着很赏心悦目。这类广告不需要叫卖,只需要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品牌)即可。 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不对当期的广告投放有回报要求的压力的。按照《控脑》理论,一个好的广告,应该是既能完成在消费者的心智空间创造品牌感受,又能激发当时瞬间的购物欲望。这是有难度的,而且并不是所有行业和所有产品都能做到的,之所以做不到并不是因为策划人员不卖力或者本事不行,是因为有些行业或产品不具备条件。所以,在面对这样矛盾的时候,务实企业都选择直接对当期销售有直接拉动!最后,他们做广告的目的就变成了“只为卖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脑白金”广告。 只为了销售就真的没有品牌了吗?并不是这样。真正能带来大量的销售,必然有更大量的传播,所以势必有很高的知名度。知名度也是品牌“四度”中很重要的一度指标。再者,通过服务过程中的再造感受,真正的买家未必就不认可这是个品牌。衡量是不是品牌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会重复购买(如果是重复消费品的话)。如果他还愿意重复购买,我们就认为这是个成功的品牌了。当然,对于那些没有购买的、或者骂大街的,他们总会用“恶俗”、“他们还能算是品牌”这样的评价。虽然不大好听,但也无可奈何地要面对,因为世界本就是这样,有喜欢的就有不喜欢的,有赞美的就有骂大街的,只是你是选择在骂中生存壮大还是在赞美中光荣死去——的问题! 所以,一个务实做品牌的企业家,一定是先求生存再求发展。他们通常先不考虑品牌,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只要销量!销量!还是销量!”,没有做好销量之前,别跟我谈品牌。 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好像苦大仇深似的。难道就不能销量与品牌兼顾吗?对,在他们的脑海里一定是不能兼顾,所以他们只能做出二选一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能兼顾呢?阻碍究竟在哪里呢?我想找到答案。 经过对比淘宝上的直销,我找到的答案是,由于渠道的阻隔,品牌商家与最终消费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前者没法、也不能为后者创造能制造品牌感的感受。但是在淘宝上,品牌商家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前者是能够为后者创造产品之外的品牌感受的。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要“创造感受要围绕着销售”,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单纯地为消费者创造感受以建立品牌的,我们创造感受的目的是为了成交(成交前做的事),成交后继续创造良好的感受,是为了下一次的继续成交。一句话:做品牌与做销量是同时进行的。 围绕这句话的目标,不敢不承认,做淘品牌是要优于做传统品牌的,因为淘品牌的买家与真正的消费者是面对面的、直接沟通的。这是最大的特点。 感悟二:传统做品牌的方式,非常依赖于广告,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牌商家的对手是“渠道”而非最终消费者。 传统方式下,渠道都被把持着,你的产品再好,你不进他的渠道就接触不到真正的消费者,换句话说,就卖不出去。如果要进渠道,你得先交进店费、摊头费……而且还压款,结款的时候还得扣,关键的是不能立即拿到现金——他们现在没有拿现金进货的习惯。在他们看来,给你及时结账不拖欠就不错了,要现金进货,没门。但是这种**方式对品牌商家风险极大,这种风险第一是可能让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绝地,另一种是可能在拖欠中逃款的,这些风险对小企业都是致命的,对大企业也能让他伤筋动骨。 虽然钱花了,但是消费者仍然可能并不知道你,所以要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还得要做广告。成功的广告能让消费者处于“半被动”消费状态,这种状态形成了一种势能,势能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拉力,让货物从厂家通过渠道流向终端消费者。货物一旦流动了,商业就活了,经济效益就有了。 也有另一种做法的,他们不惜让一些广告费打水漂,也要先打广告,对消费者造成半被动的消费势能,消费者到终端要货,终端为了不流失顾客,就要找渠道商要货,而渠道商只有找厂家要货。对不起,这时候要求“先款后货”。开始的时候,渠道商当然不愿意,但是品牌商这次是志在必得,非达成目标不可,他们边打广告边谈判。只要有广告在,消费者就要不断地询问终端。终端总没货的话,顾客就要流失到别的商场去,这是损害他们利益的事。他们就开始逼渠道,渠道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再不进货,终端可能也要倒戈了,而且有这样的广告支持,终端需求这么强烈,这是一块肥肉,如果不把我,可能错失良机。无奈,只有拿钱去进货。 感悟三:传统做品牌需要很多资金,因为存在着太多的吸血鬼,他们打着帮企业挣钱的名义先吸血,而不是先考虑帮企业挣到钱。所以,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血,可能在没有卖出“第一块钱”产品的时候就被他们吸干了。这些吸血鬼包括渠道体系、自己庞大的人员组织、广告公司、内部拿回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