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扯淡文章一篇,祝所有的朋友们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春节前几日,有朋友在微博圈我说营销数据分析的CIC被WPP旗下的公司收购了,问我有何看法,我的态度是:这算是中文营销数据分析的一个好消息,但是丧失独立性的分析师团队能否坚持独立的观点,以及对于中文数据分析前景的不可预测性,都使得这些第三方营销类数据分析机构的前景不是很明朗。
@创业邦杂志 : CIC已同意接受WPP旗下Kantar Media的收购, 此次收购将使WPP及其旗下公司进一步拓展其在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上提供社会化媒体聆听和分析的实力。这也使得CIC可以把社会化商业资讯与洞察传递到Kantar以及整个WPP集团网络,将CIC所取得的成功复制到更广阔的亚太市场。
很多业内的朋友对CIC应该都不陌生,作为行业内坚持多年的数据分析机构,cic在基于互联网的数据调研和分析坚持多年,并且形成了相对客观的方法论;并且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发展较为迅速,影响力也随之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虽cic发力较早,且迅速较快,但是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对较弱~且花在市场培育上的精力比开拓市场的更多,这也是行业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话题落在CIC上,个人看法,cic的优势如下:
1、 团队看起来很上流很国际范儿,这可能也是被wpp收购的原因之一~本土优秀传播机构蓝色光标和cic也曾有接触,但未能牵手成功~
2、 CIC的报告看起来很上流,见过CIC的报告的朋友应该有所感触~相对很多针对互联网营销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的机构而言,cic的报告很好看,逻辑的缜密性和整体性,禁得起推敲~
3、 团队的执行力不错,这点也值得好好说说~~之前曾经被业内某大佬忽悠花了六位数定制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历经数月后不了了之的惨痛经历,使得现在对于购买第三方的订制报告很有阴影~抛开报告的水准不说,执行力是最起码需要保证的~
当然,虽然CIC有上述优势,但是在整个商业环境浮躁的大前提以及互联网 social化和移动化的的冲击下,以cic为代表的数据分析机构的前景仍然有太多不可测的因素~
被wpp收购不一定完全是好消息,还有可能是因为 cic的管理层对 独立发展的前景也缺乏足够的信心吧~
对数据分析行业的担忧来源于几点:
1、 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互联网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很难实现智能化:我们知道,互联网信息是海量的,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的理想状态是基于语义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机构能够实现这一课题。几乎所有的数据挖掘行为都要落实到人工的筛选和判断~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状态说出来的意思可能是完全南辕北辙的~
2、 国内企业对于数据的重视性不够,数据带来的利益不显著~对于多数国内企业而言,消费者数据挖掘似乎是太遥远的事情了~虽然电商们在这点上已经试图紧跟国际趋势,但是对于多数传统品牌而言,数据分析似乎还仅仅是营销活动后锦上添花的~~
这也不怪企业,因为大环境就是如此,多数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红利,都还不如路边买一份手机通讯录发一堆垃圾短信效果来的明显~
3、 第三方数据机构自身的不严谨导致的信任危机~~在微博上曾看到某大学讲座,资深的学术权威痛斥国内的第三方数据机构们都被金钱蒙蔽了眼睛,数据调研和样本分析太随意,结论经常不靠谱禁不起推敲,唯钱论在数据分析业内成为主流~~
其他~
but,以上诸多担忧,其实都不是数据分析行业独有的,而是和整个商业环境的浮躁密不可分的~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商业大环境,也不一定能够独善其身,但是我们必须要呼吁良好的商业环境的出现,以及数据分析行业的第三方权威性的建立。
再次回到CIC。
虽然对于网络口碑这个名词是不是CIC的提出的业内很有异议,但是都是在混口饭吃的基础上叠加职业理想的,没必要太多纠字眼~~
对于基于互联网的熟悉分析以及营销效果评估乃至危机预警等等才是数据挖掘数据追踪数据分析这些第三方机构们最大的挑战~~
品牌企业的互联网喜好度图谱的建立,每个数据机构的方法论不同给出的结论也可以百花争艳~但是随着social和移动的趋势的确立,个体在网络的言论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对于数据机构而言,大而全的分析和追踪~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于数据的追踪和挖掘分析而言,及时性以及更这对个体,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机器和人工之间,寻找到契合点,才是cic们最大的挑战。
你相信数据追踪在危机公关的作用吗?这要看罗永浩和方舟子韩寒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