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见证了数以万计金榜题名的辉煌与名落孙山的黯然,学生口中老学究的我而今也不得不承认,传统高考不再是这些孩子的独木桥了。天赋异禀的特长生们果敢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偏科严重又有一技之长的落第生们早早踏上了社会实践的岗位,成绩平平却颇有潜力的普通生们近年来频频将橄榄枝伸向国外高校……他们用各自的个性方式诠释着不同的追求,一度被我和其他教师质疑、否定、阻拦,直到那一次校庆,他的出现……
王路,我校2003级学生,在校时成绩中下,不善言辞。要不是那声主动的招呼,我和很多同事大概都快忘了这样一个他。“老师,还记得我吗?”“哦!你……”我摘下眼镜,这个衬衫西服、挺拔轩昂的男孩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面前,10秒钟的短路后我才断断续续地记起了这曾是一个高考落榜者,也是我校第一个“曲线出国”的学生。
“老师,边高考边留学可以吗?”
记忆的转筒瞬间让我回到了5年前。填报志愿是学生们的劫,也是教师们和家长们的苦。“老师,你看我儿子这估分能上什么大学?”“老师,你看我女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填什么专业好?”在被无数家长的咨询电话围攻时,一个胆怯中透着勇气的声音让我和其他师生瞠目。
“老师,我不填第二志愿了。边准备高考边申请出国留学,可以吗?”
这是一个平日里毫不显山露水的孩子,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平均水平线上下的区间,不见任何特长,在集体活动中也是以退为进的姿态。这样的他,出国留学?
“出国可不是件想当然的事。国外的学校,进去容易出来难,竞争一点都不会少于我们这。你想好什么方向什么专业了吗?”
“嗯,想好了。我老是被语文拖后腿,偏科太厉害。出国可能是我的新路子。”
“还有手续问题。出国申请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样等于你放弃高考了。”
“不会的,我还是跟同学一样复习准备高考,说不定考场上能超水平发挥。如果考不上,我比其他同学多了一条后路。我报的是‘2+2名校直通车’项目,美邦国际那边的人会帮我办理一切手续,不耽误的?”
2+2名校直通车?美邦国际?我几十年的教龄中第一次出现了这两个词儿?第一反应:不会又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吧?
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事情很快在校内传开。事关孩子的未来、家长的寄托和学校的升学率,我们不敢怠慢。在网上检索后,我们很快和美邦国际的相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
“是的,这是我们品牌的一个项目。对,只要你们学生提出申请,我们这边会全权代理办好一切出国手续。不会,不会影响高考。”
这是当时美邦国际给我们的承诺。放心不下,我又联系了几位兄弟学校的同仁。“哦,听过。中外服和美国教育委员会那边合作推的一个项目,面向工薪阶层的。学生申请完先进入美国的社区大学,费用很低,然后根据成绩还可以转入名牌大学。我们这也有学生报这个项目。”
我稍稍放了心,随即又检索了王路申报的东洛杉矶学院(ELAC),确实是经过美国州政府及中国教育部认证的33个留学国家的院校之一,也与美邦国际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好吧王路,你自己想好了,就填吧!”
现在想来,当时抵住了校内其他一些老师的反对,一直中规中矩的我第一次破例,真是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在那“消失”的5年里……
高考成绩出来后,王路的成绩较平时没有太大突破,与他理想中的第一志愿相差甚远。没有悬念又出人意料的,他是我校十几位落榜生中的一员,又是我校那一届唯一一位出国留学生。极大的落差让很多师生并不看好这个略带侥幸的孩子的前程。看似自信满满的王路不改往日的内在,面对众人质疑时他干脆选择了“消失”。这一消失,时间过去了5年,以至于我们对这样的“唯一”都已漠然。
出国留学的例子在我校不是没有,但常规逻辑上,那都是优等生和富二代们的专属。像王路这样“曲线出国”的,我校当时只此一个。
“老师,你不记得我了么?我是王路,从美国回来的。”记忆的闸门一开一闭,我不知在原地出神了多久,以至于王路以为我已经抠掉了当年的一切。
“记得啊!当然记得!只是你这样,老师快认不出来了!”
“嘿嘿。”他挠了挠头皮浅笑了一声,这才恍惚重现了些当年的影子。“是我不好,读完东洛杉矶学院,我就忙着准备论文,考UC伯克利大学,好久没跟你们联系了。”
“哟,真好!现在是回国发展么?”
“还没确定。我已经从UC伯克利毕业了,学校免费保送我读研,所以过几天我还要回美国。”
我知道在美国,保送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这些年王路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成绩。不管是谈吐还是追求上,今天的王路早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了。而我,我们却陷在一成不变的记忆和思维中,不管对他还是对自己。
从未如此强烈的自豪与自责,瞬间爬上我的胸口。
“曲线出国”:教育改革和升学压力中的另类启示
这是国内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首插曲,又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应以此反思和借鉴的事例。 作为校方,致力于教书树人的宗旨不变,如何紧跟时代脉搏,权衡教学大纲要求和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差异化需求,任重道远。作为一个在教育沃土中扎根多年的耕耘者,正视每一个有着不同自我意识的学生,至关重要。作为关心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和教育机构,与其一味守旧或挑剔高考,不如思考,如何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们的选择与追求。
如果这类的项目更多一些,快乐学习,将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符号。直升名校,也不再是个别学校的专利。这对一直努力提升升学率广大的我们而言,无疑有着另一层的启蒙意义。
万语千言,看着这个已然成为我校骄傲与明日之星的孩子,在他临行前,我为他送上了这样一段祝福:
“王路,你的成长让我们欣慰;你的成才让我们自豪。我们因为你的幸福而幸福着,就像每个为人父母者为着子女的伤痛而伤痛。愿你在美国大家庭里健康、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不管将来去向何方,这里是你永远的母校,老师一如当年在这里默默关注、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