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竞争商品:指能跑量的主流商品,同行都在拼价格战的竞争商品,对硬实力要求很高,属于跑马圈地。
60%长尾商品:指跑不出很大量又不时不时卖几个的非一线商品,属于不能不做又不会主力去做。
20%利润商品:自身特有的优势商品,指着它吃饭,比竞争商品利润高不少,但量没有竞争商品大,基本以二三线商品和少量一线品牌为主,属于养家糊口。
竞争商品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是跟随策略了。而在长尾商品和利润商品上,是可以有些空间不小的操作的。
1.用长尾商品给竞争对手下拌:
我在锐意时和PM操作过这么样一件商品:某款二线品牌相机,大家都出不了量,不过由于竞争对手比我们强大,相对的这款相机的量也比我们大不少,大概是我们一个月卖五台,对方一个月卖几十台的样子。那么好吧,我和PM决定把这款相机的价格下调200多(肯定是亏的)。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砸对方的价。因为计算过双方拿货价格差不多(对于该品牌厂商来讲,百十台也很小,不会给更低的价格),而且就算亏很多卖,由于不是一线品牌的原因,量也不会涨很多,最多由5台变成10台。我们船小好掉头,这10台我最多亏2000元。可竞争对手要是跟我们的价格,卖上百台就要亏2万多,虽然对对方不是什么大数,但也被我狠狠咬了一口,而且我可以把这种方式复制到N个长尾商品上遍地开花,够对方受的。如果对方不跟我们的价格还扛着,那好吧,我的市场宣传就会启动,大量该商品双方价格对比的文章就会出现在IT媒体和论坛上。所以无论对方是跟还是不跟,都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最后的结果是对方跟了,呵呵。
2.用长尾商品做量:
在365时,配合PM推过3个商品:音箱;MP3和移动硬盘,都是二三线的品牌,利润一般,平时卖的很少,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商品。我观察了一下,几家竞争对手也没怎么好好做。反正是鸡肋了,要不要利润也无所谓了,还不如把量跑起来。干脆把利润降到最低,打个全网最低价,同时市场这边配合主推,网站的专题广告和外部媒体的文章推广一起上,短时间内量还都涨了几倍,虽然整体利润没太大提高,但就凭那次销量的大涨,后期也从供应商那多拿到1个点以上的利润和不少赠品。
3.把长尾商品做成竞争商品:
在锐意时曾赶上支付宝3周年活动,给了各家知名B2C活动经费,我拿到的是1万元,竞争对手拿到的是5万元。1万元钱还真不多,干脆砸在某条我非常看好的长尾产品线上,做了个用支付宝买单机升套装的活动。用户一下子就疯掉了(单机套装售价差150左右,成本差不到100),那半个月卖的太火了,直到活动结束后半个月,还不断有新用户打客服电话来问活动的事,都说是听朋友介绍的,量一下就起来了(后来我们自己又做了次类似的活动)。这条产品线以前做的很差,8个月的时间销量翻了10倍,当然里面有很多的努力,但支付宝活动确实是最重要的转折点。至少在我离开锐意的时候,这条产品线都可以说是锐意的优势产品线,也是我和该产品线PM最自豪的事情。(竞争对手当时的活动是砸在全线商品上,不能说不好,但我绝对太分散了,活动效果不是很轰动)
4.寻找利润商品:还是在锐意,最优秀的一个PM(我培养的,很欣慰)做过这么两件事情:某个准一线相机品牌以前没接触过,我这兄弟上人家那泡了一个月,和厂商的人混的很熟,在从来没卖过的情况下拿到了最好的价格和支持:该品牌的最新主打型号,我们拿货价1300,售价1450送厂商原装怀表,竞争对手售价1650没赠品,拿货价比我们售价还高。另外一个准一线相机品牌,也是从来没接触过,没一周,我这兄弟和对方的大区经理好的跟亲兄弟似的,拿到了最好的价格,大量的赠品,新品首发权和上万的推广费。后来对方还主动拿了一个相机型号给我们包销,基本上就是送钱给我们。全北京的经销商都要从我们这拿货,连竞争对手的货都是我们供的。以上两个事都是在我们还没有帮上游出量,和人家不熟的情况下。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没有硬条件硬基础,就要靠人主动,虽然现在是商业社会了,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还是讲“人和”,与供应商的沟通和交往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