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对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觉得: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遥远。不过刺猬君的最新消息显示,你的银行卡已经成为了它瞄准的下一个目标,而举起这把狙击枪的人,就是你们嘴里的“马爸爸”。同时,更让人伤心的是:社交网络达人们,或许将永远失去用淘宝买家秀说段子的机会了。
阿里欲借高科技玩神秘游戏
3月21日14时58分37秒,阿里巴巴宣布其2016财年电商交易额(GMV)正式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
“感谢有你”的营销活动不出意外的再次刷了朋友圈的屏,但对阿里而言,即成的荣耀事实已经成为历史,而它另一步更重要的棋子也已经落下:
就在3万亿数据公布前4天,阿里首次公开了自己的VR战略:内容方面启动Buy+计划,以购物为主线,协同旗下文娱产业等共同推动VR内容生产;硬件方面,依托自家电商平台推动硬件生产。
同日,阿里新成立的VR实验室的“造物神”计划启动,开始旗下商品的建模工程。
4月1日,内容方向的关键产品——Buy+宣传视频发布。
Buy+是手机淘宝“憋出”的大招
Buy+来了!
电商将进入科幻时代?
对于这款在4个月后才能正式上线的产品,刺猬君抢先一步目睹了它的全新功能设定,下面就让我们来全面解读这个神秘产品——Buy+,它到底将给目前的线上购物模式带来怎样的风暴?
1、10亿商品搭建坚实地基
对于整个淘宝来说,这次的Buy+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支付宝账单的翻版:几款爆点商品的展示体验全部以VR技术呈现,内置于手机淘宝APP之中,然后在各大社交网络开始刷屏——毕竟对VR来说,这种玩法并不鲜见。
但从造物神计划将10亿商品全部建模纳入这款VR产品开始,整个Buy+就脱离了只是一场VR公关秀的可能。不管产品本身的运营发展进程如何,仅这一举措,就对整个VR领域都有着相当的意义。
在淘宝传统的购物行为中,整个流程的用户对商品信息的了解存在诸多漏洞,因此而爆发的矛盾也不在少数。集体的建模,意味着每次购物过程里,商品将以实物形态呈现眼前,同时还有参数、配色可实时选择,各类科幻电影中的购物过程也不过如此。
从这一角度看来,造物神计划,算得上是开启了购物场景时代的新纪元。
2、真实互动全面优化体验
对淘宝来说,Buy+的改造中,服装业这个传统优势项目无疑是最受用户关心的。而此前各类服装品牌也不乏利用VR改造优化的例子,比如Dior就同三星合作开发了DiorEye,让用户可以亲临时装秀后台,见证时尚是如何打造的;The Northface也尝试过类似的方案,他们利用实景配合Oculus的VR设备,让顾客体验雪国风光。
但Buy+所做的,却不仅仅止于观赏层面——动作捕捉技术支持下的真实互动,让Buy+的产品体验更进了一层。
对 VR来说,核心目标即是打造一种真实感,令使用者无法察觉真实与虚拟的区隔。很多时候,影像本身已经足以达到欺骗感官的效果,很多VR产品模拟现实的著名景点、或是活动现场实况都是如此;但这种真实感要想持续维护,除了在基础内容细节上的优化,更具实质意义的就是交互行为了。
因此,对Buy+而言,真实互动意味着整个产品体验将获得极大的优化,即便在基础产品的细节模拟上出现问题,但丰富的互动手势也足够让初体验的用户“过把瘾”。
你以为你可以拥有这样的超级试衣体验
不过,也不用高兴太早,就目前的交互技术发展情况来看,Buy+交互体系对用户而言,娱乐性大过实用价值。
在 Buy+里,交互行为本质上是服务于商品消费这一核心逻辑的,而根据服务效果不同,我们把交互行为简单分为两级:第一级是感官体验的优化,第二级在前一级基础上还具有实质性的功能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件虚拟的裙子,前者只能摆动它弄点褶皱,后者则可以试穿它看是否合身。
现实中的虚拟试衣,大概效果不会比这个好到哪儿去
Buy+ 的交互等级应该只能达到第一级,因为高等级的交互方式,到现在都是整个VR行业在努力攻克的一个议题。要想让一件虚拟的衣服在细节被充分模拟之外,还可以完美实现与人体的自然互动,在现阶段想要实现,尚且有些艰难,不过背靠造物神的10亿虚拟商品,这项功能已经足够给众多用户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了。
3、虚拟现场打破感知界限
100%还原真实场景——基于全景技术的现场还原是当前VR的主要应用模式,Buy+也毫无疑问地将它作为自己首次宣传的第一落点。对Buy+的本体——淘宝来说,比起造物神的10亿商品建模,场景还原更像是辅助功能,但从长远来看,后者引发的变革可能更为深刻。
从视频介绍大概可以了解,Buy+会利用实况模拟技术还原实体店的场景。这一功能,也许会再次引发关于线下实体店被虚拟购物摧毁的舆论浪潮。
早在淘宝刚刚诞生之际,类似的观点甚嚣尘上,不过逐渐的,技术的支持者们也开始察觉:数字空间的机械复制无法兼顾到现实的种种细节:对比实体店,线上商城的购物体验只是提炼了核心的商品交换环节,但产品的信息(包括实地查看的细节)、店内的服务等元素的缺失,是线上购物难以弥补的。
但科技的进步,给予了技术论者新的希望。
当前的VR已经能高质量的完成物理场景的复刻,伴随交互技术的优化,加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你所感知到的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恐怕会愈发模糊。当一个个高度拟真的商城拔地而起,配合阿里背后的文娱产业,谁能保证万达商城不会因此被摧毁呢?
最后,你还记得支付宝生活圈里的那个现场功能嘛?
VR热潮来袭
谁才是风口上的那只猪?
阿里和巨头们对VR热捧是有理由的。毕竟VR元年的说法也算是流传已久了。但这样一款包含新千年气质的科技成果,却是实打实的古董货。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征程,VR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曙光。根据高盛的报告预测,到2025 年 VR/AR 市场保守将达到800 亿美元,其中硬件约占 56%;关注VR/AR 业务的投行Digi-Capital 预测到2020 年 VR 市场规模可达300 亿美元;华泰证券认为到 2020 年全球头戴VR 设备销量会达到 4000 万台,仅硬件市场规模就达400 亿人民币,加上内容和企业级市场将是千亿规模。
漫长的积累期在资本的力量下终于迎来爆发,阿里这只已经飞了很久的“猪”,或许已经赶上了下一个风口。
借势卡位
“日不落”帝国渐显雏形
VR有着耀眼的前景,但隐患却也不少。晕眩感困扰的用户体验,真实感难以持续维系,加上优秀交互模式的欠缺,都是当前VR在技术上亟待攻克的。
但落到整个VR行业,内容缺失才是更为关键的。这也是为什么此次阿里Buy+的出现,对整个VR行业意义重大。
你想象过有天可以一边“坐”马桶,一边为新房选家具吗?
回顾VR的技术发展史就可以发现,设备的研发占据了主要的时间,而在2012年三大厂崛起后,设备也还在经历从高端奢侈品到消费级产品的转换过程,完整的产业生态,直到2016年才初现端倪。更别说国内VR市场,就是资本加持的“硬件撕逼大战”。
长期忽视内容——这个软实力的积累,也直接引发了当前VR产品的一个问题:性价比不高。
这里的性价比并不是指价位,谷歌的Cardboard让VR硬件的物质门槛大大降低。问题在于,内容资源的匮乏,大大压缩了硬件的生命周期。所以,尽管VR技术的发展令人惊艳,但这种触动很多时候却只是B端的自嗨,对C端来说,这更像彼岸一闪即逝的烟火。
或许此时,我们才能看到Buy+此次输出的10亿商品的价值所在。且不论还原度、美观度是否尽如人意,单就这个内容量级,它所维系的VR产品数据乃至整个电商产业链条,就有了起码的造血能力;更遑论这次是VR真正意义上“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有更贴近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一项技术,才具有更野蛮的生长力。
虽然刺猬君也没用上看上去炫酷的Buy+,但或许也得承认:阿里的举动给整个VR产业补上了一个大缺,配合旗下文娱布局一起发力,凭借内容的优势占位,在新的科技发展周期里,它或许将能成功打造一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
附文《阿里巴巴首次透露VR战略,推出全新购买功能BUY+》